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人民城市发展温度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全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扩面增量为基础,“从无到有”做大公共服务蛋糕。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要把提高发展的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以“政之所为”积极对接“民之所需”,扎实开展民生实事项目,确保资金投入、项目数量、服务领域只增不减。一是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络。立足区域实际,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扩大区域公办托幼一体覆盖面,在实现全区域普惠性托育点全覆盖基础上,每年新增1—2个普惠性托育点。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与有关高校共建基础教育集团,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大力增加学位供给。深入推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提供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用心用情做好为老服务,打响“睦邻小厨”等老年人助餐服务品牌,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搭建“智能养老顾问+互联网医院”等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积极打造集托养、智养、医养、康养、体养、文养为一体的“六养融合”社区“养老服务联合体”。持续加大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力度,完善分级分类诊疗机制,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二是不断丰富公共产品供给。大力推动绿化覆盖、绿道串联,增添更多家门口的精品“口袋公园”,变“城市里的公园”为“公园里的城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率,使河湖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推动文化地标项目落地,建成开放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加快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全覆盖,培树商旅文体新品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以提质增效为关键,“从有到优”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打造城市更新升级版。坚持推进旧区改造,依托省(市)区联手,深化政企合作,创新工作模式,突破毛地瓶颈,持续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点亮新域、美好新居、品质新景、焕活新筑、迭代新产、再造新业”的城市更新“六新”行动,实现“住有所居”向“安居宜居”的升级。按照“人民至上、面貌改善、创新引领、区域统筹”的工作思路,加力加速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积极探索跨项目、跨区域、跨类型统筹实施的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子,推动区域内不成套旧住房能改快改、应改尽改。坚持“一小区一方案”推进“美丽家园”改造,在综合整治小区环境的基础上,统筹解决好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设置充电桩等居民群众新需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在街道层面探索建立1个综合服务中心、4个服务综合体、多项功能叠加的社区一体化公共服务新模式,持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二是打造城区治理升级版。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从治理需要和社会关切的“小切口”入手,推出一批基层爱用、群众有感的小场景、小应用,多渠道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更便捷、更舒心、更安心地享受数字红利。在此基础上,集成建立大城运平台,以数字赋能构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提高联勤联动运行效率,推进“多网合一”力量整合,将居住安全、应急储备、防灾减灾等功能设施有机嵌入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使城区更加宜居、韧性、智慧。

以公平可及为根本,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应坚持把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作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路径,构建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的公共服务新格局。一是请人民做主。充分发挥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和党建顾问、治理顾问、法律顾问“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作用,更好调动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不同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共建共治共享人民城市的最大合力。二是拜人民为师。深化拓展“一线工作法”“人民实事人民定”等制度,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动人民建议征集点、立法联系点等延伸触角,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指尖上就能提出意见建议、监督政策落实、反映问题诉求、作出成效评价,不断将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区治理的“金钥匙”、结出惠民利民的“金果子”。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