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独特、宝贵的资源。从时代必要性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对历史使命的自觉回应,利于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坚定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从现实必要性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有内在统一性,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有助于培育时代新人;从实践必要性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思想引领工作开展。从培育时代新人层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要在时代新人培育中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从精神内涵层面切入、以思想文化为主导,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必要性、价值意蕴。
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课程的教育主体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关键在教师,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施教各环节。第一, 建立专业的师资团队队是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合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师资团队。一方面,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思政工作队伍等。明确思政教师“强”“深”“新”“广”“严”“正”的教学要求,同时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以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真理力量感召学生;另一方面,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机构。在深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特点和优势,形成增强吸引力的可行性实践方案,进而建立目标明确、各具特色、效果突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机构,发挥从传承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逐步辐射的作用。第二,加强青年教师引进。一方面,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思政教育舞台;另一方面,重视年轻教师的思想引领建设。调研数据显示,青年教师的课堂更受期待、出勤率更高,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鼓励青年大学生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队伍。新时代大学生更加重视双向互动,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通过成立青年宣讲团、组织宣讲比赛等方式,实现朋辈之间互相讲、争相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以榜样唤醒榜样力量。第四,建立起相应的教育主体专业培训体系。教育主体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年龄上,也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技能、青年大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吸引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时代新人之间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双向互动关系。
重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性,取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否能吸引青年、赢得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第一,加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密切响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构建与青年大学生的理论需求、接受能力、心理特点相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变为生动的道理和故事,与青年大学生发展需求与发展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理转化为思考问题、解决大学生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例如:“悬梁刺股”故事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奋斗,“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青年大学生豁达看待得失等。道理与生活、学习、工作实践相结合,转化为可参考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二是重点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和阐释性读物。三是鼓励教师研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辅导书、工具书和通俗读物等。第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化”话语体系。话语是思想的载体,是内容的传播途径。真正让青年大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特点和语言习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述系统转化。一是用通俗易懂取代晦涩难懂。尤其是对古文的解读,把复杂的理论体系简明化。二是用幽默取代说教。一味地说教会引起学生的排斥甚至反感,通过幽默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符合青年大学生习惯的话语展示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三是真情实感打动。教师上课时注意通过真情实感方式表达,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吸引学生。换言之,将博大艰深理论、系统政策纲领和宏大立意讲话与青年的特点相结合,进行分类、分群、分层的元素化解析,建构起平行的兼备通俗性、准确性、系统性的知识解析体系,并依托多元化的路径渠道和项目载体,与青年群体在信息路径、行为习惯、思想特征等多维度形成深度共鸣,有效突破理论自限茧房与青年群体壁垒,让青年更好掌握理论,让理论彻底赢得青年。通过构建上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化”话语体系,彻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的有机结合。
优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课程的教育载体运用开发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存在与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与工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输出、输入和反馈。载体的选择尤为重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贴近青年大学生、满足青年大学生需求。第一,重视开发社会教育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个体精神动力和集体凝聚力,离不开社会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一是定期征集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念地,按照重大节日等因素分类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念地,通过组织学生观摩、聘请金牌讲解员讲解等方式,实现“情景式”深入了解、深刻领悟、自觉践行;二是积极策划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既深深根植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志愿服务、演讲比赛等实践性活动,以多样化方式满足青年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隐性育人。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载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传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应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制作大批适合互联网和手机、pad等新兴媒介传播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青年大学生“网络圈层”,成为青年大学生“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第三,重视挖掘校园环境教育载体。加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与校园环境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校园环境的利好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一方面为青年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引导青年大学生全情参与校园环境营造,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丰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一论述是对时代新人内涵的发展,彰显了时代新人的重要品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指出:“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总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隐喻强调青年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把青年看成是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把青年价值观比喻成“扣扣子”,把青年时期比喻成“小麦的灌浆期”,把青年比喻成“一块玉”,把青年阶段比喻成“拔节孕穗期”等。习近平对青年成长具体明确的期待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阶段性目标。聚焦思政课程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时代新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建设需要,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需要,符合党和国家后继有人根本需要。
作者:张雷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项目“大中小学分阶段思想引领目标和路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2JH012)、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编号:2022-XXDY-3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