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拼搏前进的总动员令。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宏观视野上说得很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这一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走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奋斗出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除了具有中国特色之外,并不否认来源中的国际因素,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既然有共同特征,就必然包括人类文明的兼容性,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履行宗旨使命的产物,是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在追求,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连在一起
这个“紧紧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入的。认清这一发展逻辑,就需要历史地认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步步走来并全面深化发展的。100多年前,在探索中国出路的时候,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就确立了“愿中华腾飞”的梦想。周恩来就曾立下过“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以及“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伟大梦想,这种立志和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五个牢牢把握中,也讲到要“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在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中,蕴含在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里。这个主题和梦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则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突出地表现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求,正是在不懈追求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展现出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紧紧连在一起
这个“紧紧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来的。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定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清晰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党一开始就按照一个一个的五年计划(规划)和一段一段的远景目标设想,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逐步朝着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尽管我们最初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但走向“现代化”的目标是确定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在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长期的早期探索和实践中,许多领导同志经过对国内国际社会反复比较,一些领导人通过自身亲历国外的印象,对西方的现代化是个什么样子以及中国当时的落后状况,是有着切身体会、强烈比较和深刻认识的。1949年4月,在思考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的过程中,周恩来明确指出:“中国太落后,现代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这就是周恩来对新中国设想中的一个重点方向,也就是“现代化国家的方向”。
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设想,也随着新中国建设,一步步展开。从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一系列文献集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自1949年12月到1975年,他们不断提出“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的重工业”“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现代化问题,同时阐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涉及各个门类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协调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协调的现代化,从宏观上初步探索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重要的前进方向。
在研究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过程中,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倡导下,我们党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再用15年时间,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由此也开启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为抓手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概念,这就是“两个十五年”设想的起源。
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紧紧连在一起
这个“紧紧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来的。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概念,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确定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重申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
从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逻辑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所以说,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证明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理解了这样的历史发展逻辑,就清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来源,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亲自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深远用意。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