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晋江经验 :从“先行探索”到“示范标杆”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适当形式予以固化。“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极大鼓舞了泉州大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并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嘱托、奋勇前行,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争当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福建省泉州市作为“晋江经验”发源地,理应率先学习宣传贯彻好《意见》精神,把“晋江经验”这面旗帜高高举起、高高举好,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的示范标杆。

“晋江经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形成惠及更广泛人民群众的制度设计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既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这一进程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纵观古今中外,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与突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无不来自人民的实践与创造。

“晋江经验”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清晰结构引领着丰富的内容,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正确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

“晋江经验”从理论高度、发展方位和实践维度,全面系统阐释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改革稳步推进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是引领和推动泉州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21年来,“晋江经验”指引泉州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探索发展到提速发展、跨越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泉州市凭借“敢拼爱拼善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砥砺前行、大胆探索,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县域经济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基层缩影。

“晋江经验”具有强大的思想魅力、实践伟力与持久的生命力,是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功探索

“晋江经验”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规律的经验总结,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洞察与前瞻。“晋江经验”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1年前的泉州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有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也遭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市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晋江经验”在县域层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打开了科学发展之门。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谋划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篇文章”,推动综合实力、产业结构、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实现新跃升。

“晋江经验”体现了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思想品格,全面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晋江经验”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市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化,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跃变。

“晋江经验”的科学内涵是重视加强政府对市场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坚持立足本地优势选择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明确唯有顽强拼搏方能取胜,这是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同时,“晋江经验”要求“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为政府与市场关系划好边界,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晋江经验”以经得起检验的成果,为全国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晋江经验”深刻揭示中国民营经济孕育、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内生逻辑,成为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民营经济成为泉州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宝贵财富,相比全国“五六七八九”,泉州民营经济呈现“七八九九九”特征,分量更重、成色更足,贡献七成的税收、八成的GDP、九成的技术创新成果、九成的城镇就业、九成的企业数量,2022年,泉州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万亿元,占GDP比重居全国万亿城市第一。

20多年来,泉州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民营经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蓬勃发展、快速壮大,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突出咬紧实体经济不放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根基。2002—2022年,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081亿元增至12103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9%。2022年泉州市工业规模达到2.6万亿元,经营主体147万户。泉州现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拥有“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陶瓷重镇”等14个“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和100多个国字号品牌。石材进出口量约占全国的60%,纺织服装产量约占全国的10%,运动鞋产量约占全国的40%,糖果产量约占全国的20%。目前,泉州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9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1300件、有效注册商标72万件,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并涌现出一批品牌龙头企业。

突出科技创新活力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19—2021年,泉州市产业数字化规模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总规模超5900亿元,超五成规上企业参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引进大院大所,打造提升一批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让“老树”开“新花”。截至目前,全市拥有高新企业2362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1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促共进,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加快古城提质和新城集聚,拓展“一湾两翼三带”空间格局,城市能级和品质不断提升。2022年,泉州市城镇化率增至70.0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成功走出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生活高品质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支撑。陆续获批创建国家级金改区、民综改、产融合作等试点,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发挥侨港澳台资源丰富优势,共同打开海内外大市场,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2022年泉州进出口总额超2700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占54.9%,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突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泉州每年七成以上财力投入民生,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民营经济让300万进城农民、200万外来工在泉州稳定就业、经商创业、安居乐业;居民收入总体实现稳步增长,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07元,同比增长5.4%,居全省第二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09∶1。

突出政企互动好传统,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保障。泉州市党委政府致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以最大限度支持企业转型,以最强力度服务企业发展,助力企业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倾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泉州每年举办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一批管用的政策措施,表彰民营企业纳税大户,聘任招商引才顾问。今年成立泉州民营经济研究院,并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泉州企业家日”。

“晋江经验”脱胎于县域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地缘经济文化现象,直接带动企业的发展与产业集群的扩张,带动了整个泉州民营经济乃至整个闽南的发展。“晋江经验”还通过“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辐射闽西的长汀等地。在“晋江经验”的带动与辐射下,福建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大做强,仅泉州市就有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和安溪等5个全国百强县,晋江经济总量居全国百强县第5位。

上述这些成效,也不断形成良性循环,给了民营企业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为民营企业攻坚克难、实现更大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民营企业家坚定了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实业,不断涌现出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晋江经验”探索与实践不断彰显出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明亮、清晰的未来

“晋江经验”植根于实践沃土,具备穿越时空的恒久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泉州市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坚持砥砺前行,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续写着新时代泉州发展新篇章。

泉州市以“晋江经验”为基,以勇当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军为总体目标,知行合一。展望未来,泉州将形成民营经济总量规模更大、市场主体更活、创新能力更强、营商环境更优、核心竞争力更突出的良好发展生态,民营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下大力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制造业立市,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更多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突出数字赋能,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每年新增数字化生产线120条、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突出绿色赋能,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引进绿色技术和项目,支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园区,抢占能源变革新风口。突出资本赋能,以“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组合拳,做大产业基金规模和平台,为民营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加强与各大证券交易所深度合作,力争每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关键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战略性先导工程,服务好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同时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和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赛道,招引大项目、好项目,新培育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下大力气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主动融入福厦泉科学城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行动。壮大创新主体,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每年选取2000家纳入高企培育库。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专利发明,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发展大院大所,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高标准建设“清源”化工创新实验室、“刺桐”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等,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中心,促进研发成果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人才高地,全链条畅通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服务使用,探索柔性引才、异地用才、以赛引才,一体引进“人才+团队+项目”,力争每年新增各类人才10万人。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推动数智化人才共育、高层次人才共引、教学工厂实训基地共建。

下大力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全面畅通对外通道、搭建开放平台,引导民营企业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国际竞争合作中寻找商机、增强实力。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异地泉商网络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与内陆省份、长三角、粤港澳的经贸合作。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挑战,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规则,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做大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构建自主可控、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轻工纺织、生物科技、医疗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实现产业互补互促。

下大力气提升产业空间和要素保障。高位统筹推进“一湾两翼”建设,市县一体推进规划、建设、招商、运营,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更高的城市能级和服务配套;环泉州湾中心城区,核心区300平方公里内握指成拳,古城提质、新城集聚“两手抓”,发展高端酒店群、现代商圈、总部经济、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态;环围头湾南翼区域,首期30平方公里核心区加快建设高新区,集聚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环湄洲湾北翼区域,拓展“油头—化身—轻纺尾”,引进培育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强链补链项目,打造万亿级石化基地。用好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稳妥推进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镇低效用地开发、历史遗留建设用地问题“四项重点任务”,帮助民营企业减轻土地历史包袱。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突出集约节约,提升容积率、使用率,引导工业上楼、企业入园,实行园区共用配套设施,鼓励民营龙头企业参与建设专业、特色园区,带动一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集群入驻。

下大力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实行“柔性执法”,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迭代升级;落实公平竞争制度,全面规范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形门”“玻璃门”“弹簧门”。着力打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深化“亲清护企”“法治护企”,防范惩治民企内部职务犯罪,靠前护航企业合规经营;深化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发挥知识产权法庭、国际商事法庭、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等作用,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着力打造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落实“泉心泉意”服务企业举措,完善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机制,定期评估优化各类政策,推广“政策找企”应用,做好直达快享、免申即享;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提升企业获得信贷、电力、给水、燃气等便利度,对重点工程、重大制造业项目等“全程代办”,让企业专心搞建设、抓生产、找市场。着力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做优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弘扬契约精神,兑现所作出的郑重承诺。着力打造亲清统一的政商环境,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站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通过挂钩联系重点企业、政企互动“早午晚餐会”、重点工作定期调度等机制,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真心实意帮助纾困解难,做到既亲而有度又清而有为。

“晋江经验”在21年的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超前发展意识,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破除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发展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让“晋江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