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近些年安全问题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上升”(73.73%),全社会对安全问题日趋关注。
·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重大风险与自身“关系密切”(75.73%),每个人都要当好守护国家安全的“主角”。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国际领域,受访者重点关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贸关系“脱钩断链”、地缘政治冲突的风险。
· 安全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基础保障作用,受访者更为关注与个人基本生活需求紧密相关的安全问题,如人身安全、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安全问题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要求,为我们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开展公众的安全观和安全感研究,了解公众对当前安全状况的感受评价,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重要观察视角和工作支点。随着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不断调整,公众对安全问题、安全形势的认知与感受也发生改变,安全观与安全感作为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也会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研判。为此,2023年3月17日至4月10日,人民智库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并形成如下报告。
当前公众对安全状况的基本感知与评价较为积极乐观,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信心充沛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与国际关系格局加速演变,安全问题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上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及地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频发,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等全球性危机凸显,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思潮抬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超七成受访者认为,近些年安全问题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上升”(73.73%),全社会对安全问题日趋关注。其中,女性受访者(80.00%),硕博研究生(82.52%)和大学本科(80.59%)学历的受访者,在校学生(82.00%)、公职人员(81.25%)、专业技术人员(79.00%)、企业人员(74.77%)、新业态蓝领从业者(74.29%)等群体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更高,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感知更为强烈。
国家安全与个人发展关系密切,受访者认为国家安全人人受益,更需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维护国家安全不仅需要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需要广大公众具有良好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素养。加强对公众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探索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长远大计。人民智库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重大风险与自身“关系密切”(75.73%),每个人都要当好守护国家安全的“主角”。其中,女性受访者(83.73%),大学本科(82.42%)和硕博研究生(79.61%)学历受访者,公职人员(89.29%)、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84.38%)、在校学生(80.67%)、专业技术人员(80.43%)、企业人员(78.83%)等群体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高于平均值,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国家安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众的社会安全感知超出或达到预期,安全感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相关重要战略部署落实落地,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取得显著成效,此次调查数据显示:约九成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总体安全状况已经“超出预期”(51.91%)或“基本达到预期”(37.64%);近七成受访者认为,与过去几年相比,现在的“安全感更强”(68.82%),表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增强。
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公众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信心充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此次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信心状况作出评分(1—100分,分数越大表示信心越充足),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表现出充沛信心(79.27分),其中57.91%的受访者评价结果在80分以上。
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是公众个人安全感的保障基础和重要来源。只有在和平、安全、稳定的环境氛围中,人们才能充分释放个人的发展潜能、尽情施展个人的才华,才能增进社会整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在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中,个人感觉“很安全”(60.91%)或“比较安全”(24.73%)。同时,当被问及影响个人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时(1—5分,分数越大表示认同感越强),“福利保障水平”(4.16分)和“经济发展水平”(4.15分)两类因素在受访者中认同度较高,高质量发展带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社会保障水平的大幅提升,为保障公众安全感奠定了现实基础。
受访者对安全风险与安全问题的认识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进一步下行压力。受访者认为应重点关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贸关系“脱钩断链”、地缘政治冲突的风险。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国际安全的自身安全。一是由于国际关系格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反复延宕、地缘政治冲突升级、重大气候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近期应重点关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58.91%)的长期风险。二是个别国家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策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破坏全球产供链稳定,致使全球发展陷入贸易碎片化风险,既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也不符合世界各国利益。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者认为近期需要关注“国际经贸关系‘脱钩断链’”(49.73%)的问题。三是乌克兰危机可能加剧欧洲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加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割裂。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者关注“周边国家及地区局势动荡”(49.55%)带来的潜在风险,反映出公众对于世界经济复苏、国家合作共赢、地区和平稳定的强烈期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阶段,受访者较为关注党政干部群体思想作风、正确引导思想舆论、保障社会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一是部分不担当不作为、不肯干不敢干的“躺平式”干部,缺乏责任担当,漠视群众疾苦,有损干群关系,不利事业发展。调查显示,有超四成的受访者较为关注“部分干部缺乏干事动力”(45.45%)问题,超两成的受访者关注可能影响民心的“四风”“贪腐”问题(25.00%)。二是信仰弱化、道德滑坡、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论调在不同范围内存在,影响凝聚社会共识,人民智库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关注“错误舆论思潮干扰发展”(37.82%)的风险。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内经济稳步复苏,但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关于“躺平”“内卷”“学历贬值”“延迟退休”“孔乙己文学”的话题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热议。调查显示,超三成受访者关注“招工难、就业难压力并存”(36.73%)问题,以及“养老等民生保障有短板”(33.55%)的问题,公众对于教育、就业、养老等社会民生问题的焦虑情绪增加,由此造成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见图1)
安全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基础保障作用,受访者更为关注与个人基本生活需求紧密相关的安全问题。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行各业共克时艰,医务人员不畏艰辛,公众克服多重困难,共同抵御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胜利。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超六成受访对“人身安全”(65.45%)问题非常关注。此外,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个人信息数据牵涉复杂的利益主张,公众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信息使用场景,在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同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遏制数据泄露乱象已成为普遍安全诉求。调查显示,约六成受访者关注“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60.18%)问题。此外,“财产安全”(47.00%)、“食品药品安全”(38.45%)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受访者的重点关注,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安稳、安康、安养、安心的多重期待。(见图2)
进一步提高公众安全感的对策建议
激发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安全的参与热情,合理拓展公众维护国家安全、参与群防群治的有效途径。国家安全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一道防线。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权益,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调查显示,75.82%的受访者认同“国家安全人人受益,更需人人参与”的观点,国家安全面前,应树牢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自觉做国家安全的模范遵守者和坚决捍卫者。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组织在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合理拓展公众维护国家安全、参与群防群治的有效途径,引导“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等基层群体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群众参与政治、公共事务的能力,把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落到实处细处,让平安中国更加有序、充满活力,让人民城市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安心。
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补齐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群体“短板”。关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村委会、居委会基层工作者(59.35分),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68.56分),退休离休人员、失业待业无业人员(72.07分),对自己目前的安全意识和素养水平作出了较低评价,不及受访者的平均值(77.51分),是后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通过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举行国家安全知识竞赛、国家安全相关法律和知识宣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推动安全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军营、进网络,巩固安全意识和素养水平自我评价较低群体国家安全的基本知识,补齐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群体“短板”,将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强大合力。
健全更具共享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释放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增进民生福祉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村委会、居委会基层工作者(59.94分),退休离休人员、失业待业无业人员(62.05分),自由职业者(67.66分),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71.22分)对自己妥善应对各类潜在未知风险的能力作出了较低评价,不及受访者的平均值(74.94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现,城市与农村呈现二元结构,社会保障资源配给在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呈现不均衡状态。保障和提升公众安全感,需要针对不同群体间的保障差异,建立更加均等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努力补齐社会保障的短板和弱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科学分析研判安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主动回应公众对安全的新需要和新期待。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稳、安康、安养、安心等各方面,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受访者关注的安全问题中,既有微观的与个人基本生活关系紧密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个人安全问题,也有交通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既有宏观的全球经贸关系、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安全问题,也有内部安全问题;既有传统安全问题,也有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既有显性风险,也面临许多隐性风险。人民群众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更加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需要聚焦人民群众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增长点,科学分析研判安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特征,进而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新需要和新期待,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执笔:刘 明】
责编:程静静/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