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建立和武装起来的政党组织。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把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这一要求指向明确、内涵丰富

理论的体系化是指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旨在建构全面的综合的有机贯通的开放理论体系。理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视角来认识,从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来认识。作为科学的理论,其本身也是体系化的,即推进理论创新要注重理论各组成部分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内在统一、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体系化有利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掌握群众以改造主观和客观实际。

理论的学理化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将实践经验和认识上升为学术理论知识的生产创造过程和结果。坚持真理、崇尚科学是推进理论学理化的内在要求。就实践本身看,学理化要求理论创新必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法则相符合,有充分科学的哲学基石、立论依据和底层逻辑。学理化有利于探索理论延伸而来的“源问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关键的理论支撑。

从推进理论的体系化与学理化关系来看,体系化为理论创新提供有序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学理化在体系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科学方法论和知识体系,推动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体系化与学理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起发力使理论创新更好反映客观规律。体系化和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能够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

立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解体系化学理化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彰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义,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品格。这才能从根本上使党的理论建立在完整的架构体系、深厚的学理根基之上,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逐步体系化进展的过程、学理化增强的过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必须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坚持主体化、自主性原则,彰显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体贯通、一以贯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两个结合”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全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深化体系化学理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的内在机理。一方面,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深刻阐释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发展脉络、内在逻辑,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挖掘其中原创性贡献和观点,从整体性上明晰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严密结构逻辑。另一方面,以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主线,以科学的方法论为遵循,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性、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原创性实际,注重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挖掘中国素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概念、范畴、命题,运用学术和学理的话语表达,彰显这一思想的彻底性真理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推动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发展。

统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升华体系化学理化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不能简单用讲话论证讲话、用政策解释政策、上下一样粗,更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要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相互印证中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理念等重要问题贯通起来,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及相互关系研究深阐释透,找到理论建构的基点,从庞大体系中寻求突破点。

将党的创新理论纳入科学的叙事逻辑中去展示其科学性,将其中蕴含的重要观点、重大命题、重点概念作为研究着力点,既要推动分专题分领域研究阐释,又要善于集成创新,融通古今中外多学科学术话语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积极成果,解释清楚其学理分析框架,分析背后的学理根据,打通政治命题与学术命题的连接路径,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贯穿做好理论研究、学科建构、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中,注重内化、转化、深化,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深度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互促共进、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得益彰,既要把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以及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使理论更完善更有系统性、学理上更透彻更有说服力;又要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实际转化运用中验证其真理性,使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代持续彰显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

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实践拓展体系化学理化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时代命题,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深化认识、抓好落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在实践中去认识理论的系统性、建构理论的学理性,为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推进党的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提供更多学理研究、学术成果和优势学科支撑。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所)等党的理论工作平台作用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创新方式,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心打造研究高地和传播基地,在系统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前提下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持续深化理论概括和学术研究,推动研究阐释工作迭代升级,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二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三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既要在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去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实践的精准导航定向,以强有力的行动方案和计划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推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又要把地方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去谋划和推进,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样本,在把握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的过程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知识储备和学理支撑。

四是对内与对外的关系。既要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又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利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契机,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效能,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理论创新   刘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