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促进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在经济层面,数字平台推动社区与农村、消费者与厂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可以为数字经济发展拓展空间,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载体,激活经济发展潜力;在社会层面,数字创新场景助推城乡全面数字化发展,在提升城市社区生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成为数字生活入口。对此,应加快城乡数据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务服务平台与商业平台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城乡融合的数字生活场景、强化城乡居民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教育,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与势,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 数字社区 数字乡村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点,是城乡经济融合、空间融合、社会融合的系统融合过程。随着数字技术在城乡的广泛应用与数字平台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的融合发展成为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突破口。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通过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产业融合和普惠共享,加速城市社区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凝聚成推动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态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
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第一,加快数字化发展是城乡融合的方向。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和乡村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一是强调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和数字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二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建设智慧社区和智慧服务生活圈”“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三是提出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数字社区是人们畅想和体验美好数字生活的重要载体。数字社区是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打造互动的数字生活场景,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数字生活服务。这不仅仅包括智慧城市中对传统意义的线下社区进行数字化改造,更多地是指数字经济发展中数字平台依赖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打造的数字生活场景。在数字社区里面,数字技术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平台与商家、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信任链接,数字平台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如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数字社区正在重新定义社区要素、重塑社区公共空间与重建情感维系方式,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打造融空间、情感、价值于一体的社区新生态。
数字社区通过广泛而精准地连接海量用户,发挥所长、发现所需,深入赋能线上线下、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强互动、高粘性、普惠性等特征。其依托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既构建起购物消费、惠民缴费、居家生活、交通出行、商家宣传推广等各类数字场景,又满足了居民娱乐、学习、购物、本地生活、就业等各种需求,还为社区周边商家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城市社区的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即时零售、到家服务、社区团购、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依托数字社区,建立起“小社区、大消费”的新生产方式和消费场景,成为商家和平台的共同追求,可见城市社区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第三,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产业发展,农业数字化、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至关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与乡村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以自动化、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通,现代产业要素与乡村产业链融合,使农业产业价值链得到延伸,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升级。然而,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离不开平台依托数字社区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方案。
时空形态的融合和经济生活的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和保证。推动数字社区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有三条结合的途径:一是商品和服务的连接。数字社区为农产品上行、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推广提供了新场景。比如,电子商务打通了农产品流通诸多壁障,建立起超时空的流通体系。二是人的连接。通过数字平台,城市居民和农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双向流动。数字社区为进城就业、创业和新职业发展开辟新空间,是新个体、新职业、微经济的承载地。数字社区也是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窗口,还可以吸引一批有互联网思维、有技术能力的数字青年到农村开展创业活动。三是产业融合。在线消费、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本地生活服务在数字社区需求旺盛,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和社区融合,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
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理论机理
在工业经济社会里,城市与乡村的连接较为松散。在数字经济社会中,这一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从技术维度讲,互联网技术连接进而创造出虚拟数字社会;从社会维度来讲,数字平台重构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社会形态。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使得城乡融合已不再是城与乡的简单相加,而是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发生。
第一,数字技术打造新型信任机制。信任关系是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的基础。在数字社区中,信任成为连接社区中众多消费者与供给方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基于平台生态上的信任关系,社区繁荣旺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了高粘性的用户关系和情感连接。构建数字社区信任生态,让所有的创作者、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彼此信任,是数字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数字社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呈现形式,在内容创作者、主播、商家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和信任关系;通过内容事前审核、产品定期抽检,商家资质保障等机制,维护数字社区生态的健康发展;通过升级完善运行规则,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感、提升用户信任感。数字社区回归到人与人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积累,进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与商业效率提升的助力器。
第二,数字平台提高城乡连接效率。数字平台在信息连接、产品连接、要素连接三个方面增强连接效率,促进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一是数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吸纳经济、政策和服务资源的城乡一体化“云平台”,实现城乡关键信息要素的交互共享和重要异地文件(证件)申办的在线集中审批。在商业性数字平台中,信息流不再被城市供应链里的巨头企业进行垄断性分配,“云平台”能够破除城乡信息壁垒,使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市场需求变化被迅速感知和反馈,逐步整合、共享与利用信息资源。二是依托数字平台,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物流渠道商、产品加工商、消费者等互联互通,城市社区居民了解乡村的产品,农产品进入城市社区更加顺畅。三是数字平台实现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数字乡村与数字社区的要素融合不再是城市单向的资本、劳动力、服务资源的“返还”,农村与城市之间特色要素和关键信息由高低引流转变为平行双向输送。
第三,平台生态发挥创新包容的普惠效应。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以数字平台为载体,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技术的这些效应通过平台生态得以展现。平台生态是由大型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商业模式,是一种以信任关系为共创基础,追求价值共创的组织形式。从纵向上看,平台生态打破了三次产业的边界,促进城乡产业之间融合。信息技术的扩散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推动农村休闲游乐、休憩空间、民风民俗、农耕文明等优势与城市数字旅游、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相融汇,打造跨层次、跨区域、跨行业的数字农业、智能农业与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从横向上看,平台生态的泛在连接与极致计算使得农作物的种植、培养、采摘全过程在城市数字社区的平台上得以重现。平台生态驱动城乡地域性特征逐渐淡化,无边界的信息聚合使分散、游离的个体连成紧密的一体,城乡在数字平台上构成了相互促进的社会统一体。
数字技术的集群式创新,使技术的普惠效应得到了最大化释放。平台生态的价值矩阵决定了价值共创网络的范围,也决定了互联网平台能否做强做优做大。其无界化趋势越发明显,就越能够通过协同效应、范围经济效应支持和关联更多参与者,实现更大规模的财富效应。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数字社区平台,平台将视频内容推送到不同规模的流量池,根据社区用户观看效果的反馈来评估内容质量,利用智能运算实现流量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形成去中心化的社区平台属性。
第四,互促互利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形成城市社区和农村相互融合、互促互利的共生循环体系,城乡产业发展为交错相融、功能互补、利益协调、和谐共生的利益共同体,城乡居民共享数字红利和美好的数字生活,从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分工等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数字经济发展早期,两种数字平台相互交替:一种是用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社交、娱乐体验,诞生了诸如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一种是发力改变人们的线下生活,如滴滴、美团等。这两种数字平台发展模式在城市的消费端产生,对更广阔的乡村和县级城市的消费影响滞后。近年来,电商利用“短视频+直播”的强互动、快反馈特征,把数字社区培育成为一个更大、更丰富、消费形态更多的市场,有望带动数字乡村发展。
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利益相连。普惠的数字社区为数字乡村充分挖掘产业特色、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提供了全新媒介,通过社区平台、线上与线下结合,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产品优势互补。一方面,通过人才流动实现利益相连。数字社区除了建立农民和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渠道,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成为培养乡村人才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同时,产业的发展带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吸引一批有互联网意识、有技术能力、具备数字素养的城市青年到农村创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利益相连。数字平台打通农村传统产业与城市新兴产业联动渠道,推动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与城市的宅经济、即时零售、社区团购、本地生活服务等新业态有机融合,集生产、生活、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都市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有效化解农产品加工粗放、产业融合层次低等瓶颈,提升农业价值链和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城市居民获益,增强数字乡村的发展活力。
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内涵演进
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融合是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融合,包括城乡要素融合、产业融合、消费融合、生活方式融合和利益融合等方面的内容。两者融合的本质就是通过数字创新、城乡融合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发展。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重点在于打造数字创新的场景。
第一,数字创新提供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融合需要以一定的空间、平台、场景为载体而展开。具体言之,依托数字平台在城乡社区之间建立起一种对流式的交往,实现城乡的人员和要素双向流动。数字社区将物理世界的要素——人、产业、信息、资金,利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数字世界连接成一个又一个内容模块,多种多样的内容模块组成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数字社区的内容生态和生活场景,由底层技术/数据支撑连通平台生态系统,最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多边网络效应。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认为,数字社区的关键要素包括人、内容生态、表现形式、产业、区域和技术支撑六部分。人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主体角色,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根据应用场景建立起各种关系。数字社区通过建立多元的内容生态以及商业生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数字社区获得了自己的价值,进而提升用户体验与社交互动,孕育出愈发繁荣的数字社区生态系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新形态不断涌现,从最初的图文,到现在热门的短视频、直播以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等,不断改变着数字社区的内容传播形式。数字社区每个内容板块背后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生产、技术研发、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造乃至物流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数字社区同时面向城市和乡村双向发展。城市数字社区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本地生活产品和服务,加快城市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提升。在乡村,通过农村电商、农副产品短视频直播带货,让更多乡村生活被看见,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将不断提升用户价值、产业价值、社会价值,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无论是未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还是新时代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平台的发展。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向纵深推进,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等关系也将因为数字化的全面介入而发生质变,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必将成为数字生活的入口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二,“短视频+直播”搭建融合发展的连接路径。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融合的连接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早期的传统电商模式到当前的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形式,数字社区通过农副产品直播带货等线上新场景,挖掘农村电商多元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在商品推介和呈现方式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降低了商家使用和用户参与的门槛,具有与图文电商不同的视觉效果,拓展了推送商业信息的边界,“所见即所得”加强了用户对商品的信任程度,优化了“人货场”的场景和逻辑,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同时,更多的线下商家在数字社区中坚持直播间与产品并重的运营理念,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手段,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创新商业模式、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减少商品流通环节,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数字技术进步加快推动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比如,“虚拟数字人”正在展露现实价值。“数字人”融合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正在成为数字社区的一种“新型主播”,营造出新的营销和应用场景。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融合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应用落地提供了丰富场景。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每天产生海量的视频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生成和质量受创作者知识储备程度、文案设计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AIGC技术可以节省以往的内容制作时间和成本,帮助创作者激发灵感,拓展创作空间,降低内容创作门槛。AIGC实现人机协同生产,推进虚实交融,支持数字内容与各产业的多维互动,为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融合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第三,数字平台营造普惠的城乡数字生态。数字平台的普惠是让普通人和中长尾内容更容易被看见,缩小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数字平台的普惠包括技术普惠和流量普惠两部分:技术普惠是指数字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强化学习、图表学习等技术手段,降低内容创作门槛,提升普通用户参与度。流量普惠是指数字平台利用“去中心化”流量分发机制,给每个普通人平等的展示机会,使得更多好内容可以被发现,可以更为有效、全方位地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数字化服务。
数字平台打通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营造普惠的数字生态。一方面,数字平台在农村电商、智慧物流、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中,通过算法推荐向消费者反馈更有价值的信息,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订单农业深度融合。数字平台通过提供更加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选择,推进城乡经济要素和产品的双向流通。另一方面,互联互通的数字平台从机制上让更多创作者、优质中小商家拥有曝光的机会,促进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数字化发展,推动教育、医疗、金融等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部分数字社区平台还推出“信任购”等服务以及推出“信任指数”评估指标,在强化消费者信任感知、激励电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方面作出了探索。平台方通过优化、完善商品监控机制、规范商家主播行为、对平台直播生态环境进行动态治理、打击刷单团伙等破坏诚信行为,打造数字社区信任生态,切实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
数字平台推出“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等适老化版本,在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中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比如,工信部联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援建智慧化多功能服务设施,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发起针对空巢居家老人“守护者行动”等,通过多种照护形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项化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新浪微博通过上线微博大字版APP、为60岁以上老人开通人工热线等举措,在服务老年用户、关怀老年群体方面不断探索。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是开展网络科普的重要阵地。权威科普机构和工作者、民间科普达人通过“短视频+直播”形式,为大众提供了越来越多创意新颖、趣味性强、价值含量高的科普作品,由此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2022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与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青年主播”培育工作,依托快手“村播计划”,通过线下活动、培训指导、线上规模化运营、专项传播等多项持续性举措,培养数字乡村新主播人才。
第四,乡村旅游等业态搭建城乡人员流动通道。建设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离不开人才。《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过去,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净流出,人口单向流动不仅导致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匮乏,而且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并呈现老龄化趋势。所以,数字乡村首先要解决人才的问题,引导人才在乡村扎根。
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在维系乡村原有人口的同时吸引新的人口进入乡村、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方面,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为城里人走进农村提供一站式服务。近年来,短途游、周边游成为热门风向,乡村旅游凭借其便捷性、日常性、休闲性,成为文旅市场的主战场。一些平台以“产业促进+文旅运营+社区营造”为核心,运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管理、服务、营销、运营各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第二个途径:“互联网+乡村旅居”模式。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富有人文情调的多样化文旅项目的开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乡村社区旅游或短期居住,使其人口数量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比如,贵州的“村村”数字乡村APP运营平台是一个整合乡村全资源的互动型、体验型、娱乐型、定制型的农旅生活大数据平台,顺应市民向往田园生活的巨大需求,通过提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平台,为农村提供人力、物力、智力等市场空间。一方面,数字平台通过整合技术、服务、产品、营销、体验、管理和设施来重塑整个旅游体验链条,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游客体验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游客参与创建、体验、互动乡居生活,让更多的城里人参与到发现乡村、挖掘乡村、共享乡村中来。
第三个途径:数字平台创新招聘模式,促进人员流动。数字社区基于用户规模、信任场景和分发匹配等,在数字社区中推行“直播带岗”招聘新模式,通过政府网上搭台,企业和主播直播招聘,为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搭建起直通的桥梁,加大企业对接力度,创新招聘形式,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招聘行业的数字化升级。
第五,社区经济有序引导新个体经济发展。社区经济是依托社区、面向社区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福利性的公共服务及产品,并增加就业机会,以持续地提高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当下,社区餐厅、手工创意坊、老年活动室、健身、广告、快递等多种服务业态已经下沉到社区,社区成为消费需求释放和增加就业的重要空间。社区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在众多的细分服务领域催生出无数的新业态新模式。社区本身就是场景,可植入层出不穷的内容,蕴含着大量的市场机会。数字社区深度连接产业与用户,随着内容生态和商业模式不断完善,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创作新领域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区将在引领产业数字化、稳就业与促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数字社区生态的不断完善,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社区中,既有品牌直营,也有达人分销。达人在货源和消费者两端均存在大幅度地理距离,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相应地就需要分工和配套。由此,催生出多个专业化的服务行业,如针对选货环节的“供应链”行业以及针对精细化管理的“服务商”行业。前者提供生产企业和主播的直接连接,去掉了从主播到生产企业的中间环节,并提供培训、售后等全面服务;后者为商家提供营销管理、店铺管理、客服工具、装修市场、店铺服务、视频拍摄等运营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力、货品资源涌入,具备专业市场和产业创新优势的数字社区,将逐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数字社区催生新职业,就业形态日趋多元。一方面,数字社区借助创新能力和先进工具,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就业体系,提供了各行各业、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比如,数字社区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类型,主要包括内容创作者和主播的就业;数字社区电商生态拉动的就业机会,主要包括MCN、公会等相关机构就业,广告代理商等合作伙伴就业和达人团队化带动的就业;内容生态带动的就业机会,主要包括品牌商就业、服务商就业和生产、物流、客服、直播设备制造等环节就业等。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社区与数字乡村的不断融合,一批新职业正在涌现,涵盖衣食住行、教育、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比如,新农人、新教师、新驾训师、新职业技术培训师、新餐饮从业者、新美业师、新设计师、新匠人、新传承人、新导游、新演艺人等上百种新职业。在数字社区的普惠机制下,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新的职业选择,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渠道、新方式。
推动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构建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融合的数据基础设施。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首先要推动城乡数据融合。一是在数字经济、社区发展、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中,坚持统筹设计、标准统一、同步实施、协同并进,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二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商业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将城乡基础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开发与综合利用,实现城乡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三是完善社区常住居民、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基础数据。四是充分依托已有平台,因地制宜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与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联网对接或向其迁移集成,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信息实时共享。
建立促进政务平台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城乡社区中非盈利公共服务平台与商业化数字平台,是促进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推进各类平台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一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立更有利于各类要素下沉乡村、扎根乡村、融入农村产业、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机制。二是引导商业平台以标准规范、技术研发、内容创作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平台生态,赋能实体产业升级,促进数字社区在合理合规合法的框架下良性发展。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依托平台及其生态创新,创新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应用场景,千方百计激活和培育乡村产业数字化的内生动力。四是加强和创新数字社区治理,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与公共服务,为城乡数字融合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新生态。
打造城乡融合的数字生活新场景。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内容生态将进一步多元化,场景与场景之间实现融合交互。未来需要以应用场景扩展为导向,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重点,更加深入地发挥数字经济对于城乡全域、全链的深度赋能效应。一是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二是支持社区实体消费场所建设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推广智慧导览、智能导流、虚实交互体验、非接触式服务等应用,提升场景消费体验。三是创新发展“云生活”服务,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8K高清视频等技术的融合,形成“数据-算法-服务”的正向闭环,推动单体设备、碎片拼凑式场景体验向跨场景全域智能体验进化,实现社区智慧化与“产城人”一体化同步发展。四是以优化社区微生态为抓手,促进都市大产业升级和城乡深度融合,鼓励村民、居民、游客、志愿者、新型经营主体、社会组织、政府、投资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共享生活体系,着力打造互动文旅,以高度沉浸式体验深度挖掘乡村文旅产业新优势,促进城乡人员更加便捷流动。
强化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能否深度融合关键在于人,培养新农民、培训社区居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成为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加快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深度融合需要聚焦开展“三类教育”。一是“数字教育”。推动打造符合社区居民和乡村农民实际需求的数字技能基础或进阶课程,实施数字技能提升专项培训计划。针对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等提供精准数字服务教育帮扶,助力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共享智慧生活。二是“技能教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数字农民”,让乡村数字经济中的“数字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开展数字人才下乡活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作用,引导高等院校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智慧社区建设相关领域就业创业。三是“服务教育”。加强对社区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智慧社区服务水平。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治理协同互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D070);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BJJWZYJH0120191003403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阿里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数字时代城乡新型消费协同发展研究》,2022年5月。
②陈潭:《数字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与新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第2期。
③李雯骐、张立等:《中国城乡融合研究的议题、评述及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22年第6期。
④孙久文、张翱:《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乡村建设:意义、挑战与对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⑤田毅鹏:《乡村未来社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2期。
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社区研究报告(2022)》,2022年12月。
⑦范恒山:《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4月19日。
⑧许维娜、林晓丽:《从“数字峰会”看数字经济发展新亮点、新趋势》,人民网,2023年4月28日。
⑨刘涛:《数字经济赋能消费扩容提质》,《经济日报》,2023年4月18日。
⑩张红凤、王潇洋:《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光明日报》,2023年4月25日。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