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备强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原因所在。政治优势作为党的根本性优势,是党的一系列显著政治特质的综合反映。党的政治优势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百年来党所锻造的政治能力、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党的政治建设成效不断深化等多个层面。在新时代,要塑造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权威,开展常态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路径,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斗争本领,牢固树立党的政治纪律的权威,不断赋予党的政治优势以丰富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党的政治优势 自我革命 党的领导 民主集中制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具备强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能够不断把握政治主动权、强化政治领导力的前提条件。党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政治实践中锻造的强大武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保持政治生机的深层动因。党的政治优势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态,全方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诸多政治特质。在理解党的政治优势概念及其来源的基础上,探析新时代巩固党的政治优势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好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重大命题的核心要义。
党的政治优势的概念阐释
政治优势是政党优势的核心组成
在现代国家权力架构中,政党可以被视为追求特定政治目标、承担相应政治职责的一类重要政治组织。只有具备政治优势的政党,才能在政治实践中取得有利地位,从而更好达成自己所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发展目标。在政治实践中,“优势”是从比较维度对政治主体突出表现的积极评价。作为政治组织,政治优势是政党优势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创造有利发展条件的保障。政党政治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评价某个政党是否具有政治优势,应当在把握该政党自身政治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政党性质、政党形象、政党认同等政党政治范畴,综合考察该政党在不同政治情境下的实然状态。
对于资本主义政党而言,取得政治优势的含义较为直接,即在政党竞争、政治竞选中取得有利地位,进而使其所代表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追求有机会得以实现。与其他性质的政党组织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赋予“政治”以特殊而崇高的概念内涵。列宁在《〈关于国家的作用问题〉一文提纲》中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1]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在政治上解放了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党的政治优势蕴含在国家运转、经济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塑造政治优势的高度自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体现在政治宗旨、政党体制、党员品质、领导本领等多个方面
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概念内涵,需要首先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何以反复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一重大原则。“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2]中国共产党人把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视为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原则性的政治问题。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3]中国共产党人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大原则,融入到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一方面使党的政治优势所蕴含的政治效能不断得以释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党的政治优势巩固深化的长效机制。基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实践要求,至少可以从政治宗旨、政党体制、党员品质、领导本领等四个层面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政治宗旨作为鲜明的政党标识,是政党价值追求和工作理念的集中表达,对政党组织及其成员参与政治实践的目标、方式和状态起到规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各项工作展开的逻辑起点,将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4]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宗旨的崇高性,有助于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夯实政治基础。
现代政党组织大多由特定的制度架构和工作机制支撑其日常运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建构起健全、规范的政党体制是政党塑造政治优势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便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指导下,建立起了系统性的制度架构和工作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助于汇聚全党的意志和智慧,使党在推动工作部署、应对风险挑战时能够保持步调一致。与此同时,坚持民主集中制也有助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使党无论在何种历史方位上,都能适应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保持强大的政治凝聚力。这与一些组织涣散、党同伐异的资本主义政党形成了鲜明对比。
政党组织由承担不同职责的具体党员构成,而不是抽象的政治主体。广大党员的政治素养不仅关乎政党形象,同时也是政党政治优势得以塑造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对党员的政治品质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不同于其他性质的政党成员,中国共产党党员要求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和鲜明的政治立场,能够在各领域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高尚的政治品质和政治情怀,团结带领各条战线上的人民群众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血肉联系”。党员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政治品质,确保党始终永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释放强大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将党的领导力的生成过程视为政治功能实现的渠道、群众利益表达的载体以及社会主体协作的机制。[5]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核心范畴,指党在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等方面起到根本性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始终从政治高度思考和部署重大战略问题,并能够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不断提升政治动员、政治统筹和政治引领能力。
总之,党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有利政治条件和突出政治表现。政治优势是党的思想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等其他方面优势形成的前提。党的政治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政治优势的来源分析
党的政治优势的形成和巩固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所具备的显著政治特质,同时也源自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政治优势的持续性塑造。党的政治优势的来源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探析。
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6]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承担崇高历史使命的先进政治组织,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锻造出了鲜明的政治属性。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标准开展各项工作。革命性、战斗性的政治特质,使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复杂斗争环境中都能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毅力,进而牢牢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使党能够对关系事业发展大局和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形成规律性认识,为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源自百年来党所锻造的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是政党参与政治实践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突出的政治能力也是政党政治优势得以塑造和维持的必备要素。政治能力不足,不仅导致政党无法取得相应政治优势,甚至会使得政党自身的组织发展和日常运转都难以为继。在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解决“本领恐慌”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有效应对了各类风险考验,及时解决了各种时代课题,积累了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和及时处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并善于从政治高度部署带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的规划;另一方面凭借高超的政治领导艺术和科学的政治战略策略,能够凝聚各方面政治力量参与到党和人民事业中,开创安定有序且富有活力的政治局面。
源自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革命调动起全社会范围内最广泛的进步力量,以期彻底破除阻碍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消极因素。为了避免党受到消极因素的侵蚀,使党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政治肌体,中国共产党人将自身作为革命对象,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发现和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7]自我革命有助于增强全党的忧患意识,帮助党及时排除各类政治隐患,消除影响党的政治优势塑造的不利因素,同时也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定决心。与此同时,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本身也是党的政治优势的突出表现。在统揽两个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政治优势塑造的社会基础更加深厚。
源自党的政治建设成效不断深化
政党组织保持政治优势的关键,是要形成常态化的自我提升机制,使其所具备的诸多政治特质得到不断强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突出优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8]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广大党员对一系列管党治党的重大原则形成深刻认识,进而牢固树立起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意识。
巩固党的政治优势的实践路径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塑造政治优势的有利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持党的政治优势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演进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党的政治优势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呈现方式,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发生相应调整。
塑造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权威
党的全面领导地位的确立,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厚的群众政治基础和高超的驾驭全局能力。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党的政治优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一系列政治优势在国家建设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得以彰显的根本保障。在全新历史方位上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权威,首先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完整准确转化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使全党步调一致完成各项使命任务。在新时代,塑造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权威还需要提升党对各领域发展趋势的综合研判能力,及时提升党对新领域、新业态的政治领导,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避免出现党的领导缺位和党的领导薄弱等消极现象发生。
开展常态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坚定与否,是评价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会导致淡化宗旨意识、漠视客观实际、动摇原则立场、违反纪律规矩等问题发生,最终危害党的作风形象和政治能力。开展常态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有助于强化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帮助广大党员从理想信念高度领悟和贯彻党的政治原则。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当注重从思想上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主动性,通过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实践平台、整合学习资源、完善群众监督等途径,塑造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以常态化的主题教育为载体,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当更加突出政治导向功能,不断培育广大党员的政治自信,引导广大党员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
创新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路径
党的政治优势的评价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价值上的人民性不但是为了人民,人民不单单是客体,还要依靠人民,让人民组织起来以发挥能动性。[9]中国共产党通过贯彻群众路线,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拥护;另一方面也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事业的积极性。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施办法在不同历史条件和工作场景中各不相同。因此在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契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适应当前社会交往方式和工具的变迁,不断创新党的群众路线的实施路径,最大限度整合各方面有利社会资源,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造活力。
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斗争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10]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在实践中提升党员的斗争本领,这既要求党员干部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同时也要求党员干部掌握足够的斗争本领,善于通过斗争解决实际问题。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斗争环境和斗争考验更加艰巨,这对党员干部的斗争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两个大局”的历史背景下,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指导,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引导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实际,依靠人民群众与一切损害党的政治优势的现象作斗争,积极主动接受斗争磨砺。
牢固树立党的政治纪律的权威
中国共产党将政治纪律摆在党的各项纪律规矩的首要位置,对各级党员提出统一而严格的政治要求,从而确保党始终能够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和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11]党的政治纪律不仅是对党员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严格规定,更是对党员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的培育。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帮助广大党员对政治纪律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违纪后果具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党内形成遵守和崇尚政治纪律的良好氛围。
【本文作者为 柴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黎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研究”(项目编号:22ZDA06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8页。
[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7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3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8页。
[5]柴宝勇、黎田:《伟大建党精神政治功能研究——基于政党理论视角的分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3期,第125-135+164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1页。
[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5页。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页。
[9]杨光斌:《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期,第30-34页。
[10]《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19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51页。
责编:董惠敏 /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