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我国公众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认知与期待调查(2023)

重要发现:

·公众普遍认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丰富,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选择,也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超九成受访公众关注我国的数字乡村探索实践,比较满意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满意度打分评价均超过8.06分(10分制);其中,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打分相对最高,为8.28分。

·超七成受访公众认为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形式主义、数字鸿沟和数字素养问题突出,缺乏专家指导和数字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地方实践探索缺乏特色。

·超八成受访公众对以数字化赋能乡村发展有意愿、有信心,建议通过加强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配套投入、人才培养和素养提升,积极培育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社会获得了变革与发展的重大机遇。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如何守正创新、迎势发展,全社会热切关注,为了解公众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认知、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期待等内容,人民智库在2023年6月21日—7月5日期间通过互联网发布和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360份。

公众普遍认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丰富,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深远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73.85%)。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赋能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乡村治理等的全面振兴提供全新手段,通过优化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文化云平台建设,综合考虑各种制度、技术和参与主体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数字惠农惠民服务等,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贸易服务流通、资金人才技术要素流动,激发乡村社会思想观念、能力素养、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共享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技术进步的红利,最终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超三分之二受访者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选择(67.74%)。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气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促进农业智能机器人、农业物联网、农业智慧冷链物流体系、农业农村大数据等建设,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与农村产业、文化、生态、治理深入结合,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资采购、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休闲康养、惠农惠民服务等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构建可持续发展力更强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体系和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让农民在乡村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和富足感。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64.16%)。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乡村的信息基础设施获得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投入,不仅在整体上深化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中的应用,扩大了乡村地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覆盖范围和受众人群,还在微观上增加了农民接触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使得更多的农民获得数字化培训、提升数字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以缩小区域间、区域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超半数受访公众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数字技术能大幅降低信息获取、资源分配等各种交易成本,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返乡青年通过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以及飞书、钉钉等协同办公软件,以数字技术手段宣传推介乡村特色,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对于农村和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可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领先优势和技术优势拓展延伸至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还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全社会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超九成受访公众关注我国的数字乡村探索实践,比较满意当前的数字乡村发展

在数字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求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之后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数字乡村作出明确部署。2019年,先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2020年印发的《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本年度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目标,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2021年,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框架以及若干可参考的应用场景,供各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借鉴使用。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安排;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在具体实施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牵头编制《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全面总结回顾2021年以来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各地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调查显示,93.34%的受访公众表示关注我国数字乡村的实践探索,而且受访公众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方方面面的满意度较高。从受访公众对当前数字乡村发展各方面的满意度评价(0—10分,数值越大越满意)来看,他们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相对最高,为8.28分,对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满意度次之,为8.23分,对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乡村的数字普惠服务、数字治理水平和网络文化发展,以及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智慧农业发展的满意度评价打分均超过8.06分。

县域整体规划缺乏联动,数字形式主义、数字鸿沟和数字素养问题突出,是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 

第一,县域整体规划缺乏联动,基层管理数字化配套欠佳。“数字乡村”虽然最后两个字是“乡村”,但这不仅仅是乡村一级的事情,而是要立足县域进行顶层设计。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一把手工程”并未真正形成,存在“县域缺乏推动县、镇(乡)、村三级联动的整体规划”(56.11%);而且“缺乏专家指导、规划和深度参与”(73.55%),数字乡村建设实践缺乏观察、总结、提炼与提高。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应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承担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任,但是目前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仍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数字乡村系统与城市公共服务整合困难,数据获取机制欠佳”(65.98%),目前尚未建成统一的基层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基层数据很难及时、准确上报,任务分工及统筹协调难度较大,给基层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第二,数字形式主义问题突出,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融合度不高。在“政治锦标赛”的行政逻辑下,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地斥巨资搭建乡村数字平台、项目和工程。一是平台建设重投入轻产出,平台运营各自为政,平台运营维护后劲不足,“数字化项目或门面工程较多,实际使用频率低”(75.85%),没有起到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效率的作用;二是由于各地发展实际与经济实力有差异,实践中存在“过度数字化与数字化不足并存的问题”(65.86%),相关涉农数据的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数据安全问题也是数字乡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现代技术与乡土传统如小农经济的兼容问题,老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等部分群体被排斥在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之外等问题也亟须解决。

第三,数字鸿沟、数字素养问题突出,乡村数字人才较缺乏。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一是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条件不足、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与能力有差异等因素,“数字赋能引起乡村数字鸿沟、数字素养有待提升”(74.03%)。二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产业设备、网络化管理、智能性服务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但是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匮乏、高层次技术人才比较稀缺,受访公众也认为“乡村数字人才较缺乏”(73.55%);同时,农民及其家庭、乡村干部群体、基层社会各类组织等实践主体协作性不够,缺乏村民参与和互动的渠道,“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66.65%),这些都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生成。

第四,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地方实践探索“千篇一律”。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面向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比较薄弱,科技供给尚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比如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认识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缺乏,价值难评估;从事“三农”相关信息服务及信息产品开发的企业较少,产学研模式落地难度较大,符合“三农”特点的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专用的机械传感器、自动化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智能化发展等方面的研发均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不足”(37.41%),等等。此外,“各地数字化系统功能类似,没有特色功能和特色实践”(30.33%),各地现有的数字化平台的“政务公开”以相关领导讲话、公务活动、通知公告等信息为主,缺乏通俗易懂的政策性解读文本,内容的可读性不强,实践探索多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相对较缺乏以农民需求为主的创新实践、特色实践,并且乡村文化挖掘深度不足,乡村文化传播的体验感与参与感较差。

超八成受访公众对以数字化赋能乡村发展有意愿、有信心,建议多路径发力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乡村建设,既离不开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智能化、及时性、开放性、便捷化的数字平台与技术,也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有意愿参与或从事智慧农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86.38%),同时表示自己及身边的人对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有信心(88.07%)。建议多路径发力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

第一,加强数字乡村顶层设计,重视构建县域数字创新生态。各国的实践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要注重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作用。一是国家结合农村地区差异,按照平原农村、山区农村、牧区农村和城郊农村等类型分类出台数字乡村的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不仅包括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通用规则,还要尽可能地对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数据资源、应用场景、运维机制等加以细致说明。二是以省或自治区为单位,鼓励自上而下完善省、市、县的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方案和配套政策,在省级层面配套制定和实施推进标志性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统一县市对农村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思想共识,强化发展定力;同时,各地要重视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量化指标和过程评价等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抓好数字乡村建设的统筹协调和考核监督工作。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县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认识与重视,积极组建省级、市级和县级层面的数字乡村服务联盟或智库机构,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等的沟通与合作,积极鼓励上述科研机构进行理论研究、算法研究、场景应用及调查研究等,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鼓励农业高科技企业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拓展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基点推出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确保相关合作方与利益方可以获得数字乡村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同时,扩大数字乡村建设的县级试点规模,加大对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县—镇—乡—村”四级信息畅通与联动工作机制,以防数字乡村建设停留在县城或乡镇中规模较大的村。

第二,把握好数字乡村建设重点工作,做好数字乡村的配套投入。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数字乡村发展要重点关注县域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智慧绿色农村建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电商品牌建设。具体建议:一是以县域为核心对数字乡村发展进行整体的政策设计与配套支持,实地调研发展智慧绿色农业的问题与需求,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智慧绿色农业天空地一体化信息应用场景建设,同时不断健全县域范围内信息化合作机制,打通智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共享渠道,健全功能共享的统一数据体系,实现数据的整合与运用。二是加快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加大物联网、传感器等智慧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信息化、科技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业无人机、精准牲畜、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领域发展壮大,鼓励引导企业参与智慧绿色农业通用性软件及社会化服务技术开发,探索适用于小农户、家庭农场的管理软件,深化智慧绿色农业的产销管模式,开展智慧绿色农业的技术产业化培训。三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优化数字乡村治理内容体系,简化数字惠民服务的内容、程序,保障弱势群体的数字权益;完善农村寄递物流网络,完善冷链配套设施布局,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乡镇村的电商服务站点、平台合作,推进特色农产品、非遗产品等网络化销售,积极开展地理标志申请、品牌认定、推广、宣传等,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品牌。

第三,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和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积极培育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人才、素养与产业是数字乡村建设不可缺少的要素集合。具体建议:一是各级政府要重视数字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开展数字乡村人才培育;各层级政府要不断充实农村产业、项目、治理、服务等领域的数字乡村人员配备,通过高物质待遇、高精神荣誉、高社会地位、高情感共鸣等方式引才、留才、用才,夯实基层数字人才基础。二是面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农村居民开展差异化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如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基础性的数字素养技能培训,针对农业技能达人等开展应用性的专业数字技能培训,或者针对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电商运营等开展更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数字技能培训,鼓励家庭成年子女向年长者积极传授数字设备的终端使用技巧;同时,以农村“386199”群体的需求为基准开展数字化服务的应用提升专项行动,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不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服务流程和应用场景设计;鼓励乡贤、志愿者、实习生、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三是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按照差异化、多样化的原则积极拓展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场景和模式,以VR技术和应用场景创新为突破积极发展乡村健康养老(74.58%)、乡村休闲农业(69.43%)、智慧认养农业(59.81%)和智慧乡村旅游(52.36%),利用各地的人文历史资源开展乡村特色文化体验(63.74%)、创新农村非遗展示等,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67.8%),帮助农户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增值。

【执笔:贾晓芬】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