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期间,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有1538户4689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随着后续工作的开展,人多事杂治理难、“农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慢等问题逐渐突出。为此,大宁县在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区——昕水镇幸福社区移民新区开展“党建示范小区”创建工作,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乱”转“治”的质的蜕变,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区治理能力提升的特色路径。
构建一套体系,筑牢“红色堡垒”
“刚搬来那会儿,参加党日活动还得回村里,来来回回跑,很不方便。现在我们移民区有了自己的支部,党员不用再来回跑了。”移民区党员冯文乐高兴地说。大宁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让党的号召一呼百应、党员声音随处响起。为移民区选派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在社区党总支下设移民新区党支部,接收党员组织关系,让35名党员找到了“家”;开展集体学习、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增强凝聚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根据楼栋和党员分布划分党小组,按照单元划定党员中心户,构建“城区乡镇党委—社区党总支—移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有效覆盖。
小区党支部建立以来,坚持小事不出区、矛盾不出门,家长里短的纠纷,在矛盾初期提早介入,为小区的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氛围。
小区党支部共划分11个党小组,对应设立片区长、楼栋长、网格员和网格辅助员,整治环境卫生状况差、车辆乱停乱放、电线乱搭乱挂等现象;评选10户“十星级文明户”;邀请法律顾问、调解员化解纠纷、调解矛盾14起,实现了小区治理党的建设、文明创建、社会综治工作“三网合一”,为全县社区治理树立了榜样。
弘扬一种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大宁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故事、红色遗迹随处可见,移民新区注重弘扬“红色文化”,激发群众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在全县村(社区)支部书记培训中,移民新区党支部书记贺建新自豪而又满是激情地介绍道:“我们建成了全县首个‘党建示范小区’,充分运用‘红色元素’,营造‘红色氛围’,设立‘党史故事’‘自强走廊’‘中国梦舞台’‘说事议事亭’等文化标识,开展老党员讲党史、孝老爱亲评选、小区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日常文化活动,涵养小区健康生活态度。我们依托‘县校合作’‘党员进党校’‘主体班次’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以及组织移民区支部班子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把我们的班子建强了,小区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
组建一批队伍,激活“红色细胞”
大宁县委秉承“群众找党员身边就有、你有事我帮你跑”为民理念,成立了“党旗红”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投身网格化管理中,组织开展志愿者“敲门服务行动”,目前服务1500余人次;由支部党员组成“跑腿团队”,开展保险缴纳、养老认证、组织关系转接、低保救助等代办服务,党员争当群众的“勤务兵”,累计办理跑腿事项1100余人次;在小区居民中招聘32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车辆、飞线、卫生、绿化、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从涉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中统筹资金,为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工资,既建起了治理小区的专职队伍,又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一套机制,彰显“红色力量”
建章立制是推动基层治理常态长效的重要保证。大宁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宁县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群众自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做好幸福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一整套制度,形成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长效保障。由小区党支部牵头,采取推荐、选举等办法,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设立安全巡管、环境卫生、草坪绿化、公共设施维护、车辆管理等自治小组,小组组长由党员、楼栋长或有威望的居民担任,建立“有事大家说”机制,实行“小区事、小区议、小区办”打通居民表达诉求、投身小区建设的通道,先后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余条,调解处理物业与业主矛盾60余次,增强了搬迁群众对移民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推行移民新区服务“孵化”机制,鼓励小区居民群众组建各类社会团体,培育和孵化一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纠纷调解、文明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并在小区服务驿站备案管理,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居民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塑造了移民新区积极向上的新风貌。
下一步,大宁县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探索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忠实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将移民新区作为加强居民小区治理的“试验田”,探索管用办法,总结实用经验,全力推进全县居民小区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中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大宁路径”。(中共大宁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