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1)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认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方法论指导。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表现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表现在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隐藏在汉字的演变脉络中,凝固在可感可触的殷墟古迹、秦砖汉瓦、四大石窟、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等建筑中,体现在《孙子兵法》、《论语》、《老子》、《史记》等文化典籍、历史书籍里,体现在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和独具一格的书画艺术中,更体现在中国人的节假日中:清明节祭祖,慎终追远;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阖家团圆……众多的节假日不仅纳入国家法定节日,而且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仍为人们广泛喜爱和珍视。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表现在中华文明有一以贯之的精神特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思想理念尽管出自2000多年前的诸子百家,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安全观、文明观、生态观、人权观、正确义利观等一系列影响世界的进步理念。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中华文明何以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贯通、逻辑严密的整体。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可以从它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不断创造出领先世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其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战胜各种挑战,从而能够延续发展下去。

二是因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牢不可分,形成了“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屡次战胜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等各种挑战,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从而延续下去。

三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能够使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和气魄,吸收接纳其他文化,并把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因此,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使得中华文明善于吸收与借鉴特质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四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立己达人”、“推己及人”是中华民族的人己关系准则,“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所信奉的国家交往之道。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仅避免了如一些古老帝国因过度扩张而衰落灭亡的惨剧,也对周边民族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出现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局面。

总之,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连续性,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的包容意识与坚定的和平理念。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时代要求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维护和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内在要求。近代以后,在对中华文化、外来文化的价值评估和选择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成为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培育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运用中华优秀文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借鉴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外在要求。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这些难题,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前沿,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思想,主张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坚持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对“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各美其美、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全球文明倡议的“四个倡导”,是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借鉴发展,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是中华文明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外部映射。

作者:孙永建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师、河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百年建构与经验启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项目号:2022BDJ007。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