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电(记者巨云鹏)记者从上海市司法局了解到,近年来,为服务和保障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际商业往来,上海持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在商事调解、涉外鉴定、国际仲裁、涉外公证以及律师行业等方面,不断加强专业化、国际化能力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在涉外商事调解方面,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在2011年成立,专注于贸易、投资、金融、证券、保险、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房地产、工程承揽、运输等商事领域的争议调处。目前,中心94名专业调解员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律师、退休法官组成,一半以上的调解员能够使用英语工作。截至今年6月,中心经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而正式受理的案件共计2562件,涉案标的约654亿元人民币,调解成功1560件。
在涉外司法鉴定方面,上海市司法鉴定机构尤其是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作为全国涉外法律服务(司法鉴定行业)示范机构,承担了各类疑难复杂涉外案件的鉴定工作。近三年,上海市司法鉴定机构年均完成近千件涉外司法鉴定。
在国际仲裁方面,上海已率先出台若干措施支持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上海仲裁委员会完成改革,退出事业单位序列,构建了以委员会为核心的国际化法人治理机制,并首次聘请3名来自希腊、加拿大等地的国际仲裁专家担任委员。体制的深化改革带来行业迅速发展,上海仲裁业务连续呈现高增长态势。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总部等上海仲裁机构,在2019年至2022年间共受理案件2.83万件,总标的额3576亿元,受理案件量和标的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3%和25%。
在涉外公证方面,随着上海开放水平提升,涉外公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个人涉外民事类公证业务类型,从出国定居、结婚、留学、旅游以及境外继承和资产投资类公证,逐渐向境外人士的遗嘱、继承、委托、有无犯罪记录以及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等公证业务类型转移。2022年,上海公证机构办理的涉“一带一路”对外公证业务中,相应公证文书共发往96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使用;今年上半年,上海涉“一带一路”公证业务达2万余件。
在律师行业涉外服务方面,上海市律师协会积极打造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在“请进来”方面,重点打造品牌项目——“领航计划”涉外律师培训营,连续4年共举办5期,形成国际律所合伙人、顶尖大学教授等组成的师资库,聚焦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交易、跨境合规等实务课题,累计培养302名精通涉外业务、国际规则和跨语言、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涉外律师人才。在“走出去”方面,经过长期酝酿和多轮协商,上海市律师协会与上海市司法局、新加坡律政部、新加坡律师公会签署备忘录,建立上海—新加坡互派律师交流培训合作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