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如何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幻灯片-大思政课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担负着引导学生坚守思想阵地的重担,肩负着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重任,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建设学生“精神大厦”的主力军,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将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田、能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关键在于教师。没有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办不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发扬心有大我、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守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让教师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出凝心铸魂、凝魂铸人的根本力量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让“思政力量”在中国教育土壤中生根发芽,让“大思政课”在中国教育事业中发芽结果。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就对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作出了明确指示。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突出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的领头羊作用,统筹兼顾各类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学科评议组等专家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构建结构科学、过程合理、内容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体系。而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在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同时,还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自身的完善与优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其次,要以育人为导向,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只关注思政的质量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评价,新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在以课程思政的质量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课程思政对学生人格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始终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大思政沉浸式课堂”,以满足学生个性需要、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始终以学生的实践效果评价为参考,并以此积极优化和调整思政评价方案,从而构建特色鲜明的评价体系。

此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质量评价以及思政效果评价,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和思政简单相加,而是要让课程与思政在激情碰撞中不断擦出新的火花,通过不断挖掘思政与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和确立更为科学、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方法,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方法上的创新,实现学生专业和人格的统一发展,最终到达“1+1>2”的效果。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

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效提升思政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当教师真正掌握一门课程的学术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才能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而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在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制度规范三个方面加以引导,切实解决好教师在面对课程思政时所产生的“愿不愿”“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从而引导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以及更符合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的思政课程。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首先要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也是激励教师的核心所在。客观且公正的绩效评价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与改善,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完善,让教师之间能够产生良性竞争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绩效激励机制,还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参与思政教学改革的热情,最终实现课堂思政质量的提高。

其次,要着眼于激励政策。激励政策是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且公平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持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还能推动思政建设工作顺利落实。这就需要给予老师更多的发展机会,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老师肯定,最终全面推动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此外,要强调突出课程思政的要求,尤其在对各级课程研究成果、教学成果等的表彰奖励方面要着重关注,并大力支持课程思政方面的优秀成果,进而在整个社会上创造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与建设的良好环境。比如,建立多维度评价考核机制,以构建多维度、大范围的评价考核体系的方式,研究各学科思政教学的发展问题,对各院系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期考核,把考核评估、人员聘任以及获奖评优工作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工作紧密结合一起,借此来增强各任课老师们的积极性、提高各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想要使思政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就要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构建起专业思政引领人才的新格局。

第一,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通过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量体裁衣,既关注其统一性又注重其差异性,全面规划、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以此来推动形成各单位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坚不可摧的组织保障。比如,由浙江大学制定的《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统筹规划目标思路、进度安排等相关方面,压实压紧各项责任,通过这些手段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加稳固。

第二,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保障。各地各高校要自觉承担并落实主体责任,多措并举,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的保障。

第三,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引领。通过采用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三方多层次的示范体系,采用树标杆、抓典型等方式,以此来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与先进经验,形成庞大的规模、塑造合理的范式、确立优越的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把立德树人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这既需要各地各高校领导、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更需要不断深化落实、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实现建设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优秀课程,并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在培育人、塑造人方面的价值功效,准确把握思政课程的意义所在,聚焦大学生发展需要,紧抓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广大学子真正受益,实现学生品德修养与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新境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作者: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晨曦 王晴 孙秀丽)

【本文系2023年国家创新训练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10351006)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