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抓好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

大国新村文章配图

“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题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绘为我们分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把握哪些要点。

【经验分享】

河北承德大贵口村:多元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滦河北岸的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调研。他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近年来,大贵口村坚持“传统农业全面升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乡村旅游精准开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新建大棚,改造升级原有大棚,引进草莓、无花果等优质种源,集休闲采摘、种苗培育、农事体验等于一体,同时利用村民现有房屋和公共停车场,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发展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多元化可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以破解‘土地’和‘资金’两大难题为关键,以‘农户+合作社+企业’为形式”的致富新路子。

【经验分享】

山西大同唐家堡村:“小黄花”变身“致富花”

“黄花菜大产业啊!这个产业还真是有发展前途。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大同市考察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的讲话,让“黄花乡”的“黄花人”看到了如花似锦的美好未来。

唐家堡村是云州区黄花规模化种植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村。全村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黄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5290亩,黄花种植面积就达4200亩,人均有3亩黄花地。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3年前的5.5万元增长到55.5万元,年均增长316%,成为全市黄花产业示范先进村。

【专家观点】

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绘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排在第一位。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筑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可依靠“共富型”财政政策的引导从而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将乡村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保障力量,是农村稳定、产业振兴、农民富裕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载体。实践证明,没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就难以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难以发展产业实现农村集聚发展效应,难以尽快让全体村民享受现代化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就没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把握以下重点: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依靠“共富型”财政政策支持。财政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共富型”财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在现有财政支出不增的情况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资源配置进行改善,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强化资金的精准导向作用,聚焦共同富裕基本单元。一方面,由于政府补助资金也是农业产业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支持村集体抱团承接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旅文化等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将以往注重“加大财政投入”转变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的财政政策体系。“共富型”财政政策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立足于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依靠助力产业造血,有效盘活乡村闲置土地、房屋、资金资源,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重视民生与社会保障,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推动重点群体“扩中”“提低”,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新时代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不同于传统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乡村产业振兴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一产,而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让农产品“身价倍增”,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不同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动力。除此之外,一些社会性、制度性的因素也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组织模式,将分散的农业资源整合并高效利用,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密切相关。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从农业产业的社会属性、制度规定性来看,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要走一条组织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经济在组织动员、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协调好农业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同时注重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在实践中,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推进,因此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探索具体的实现形式,处理好土地制度、组织制度、经营制度、社会治理制度四者的发展关系。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依托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有效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富型”财政政策的实施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正是为了实现把蛋糕做大的前提下去分好蛋糕,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整合农村的各类资源,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后安心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房屋等资源交给村集体从事产业发展运作,并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掌握好流转经营、规模经营的度,既不能单纯为规模化而规模化,又不能忽视普通农户。与此同时,让愿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建设中的农民能够将自己的劳动作为股份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建设,从中获得收益,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走勤劳致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