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劳动者作为一个独特的职业群体,已成为支撑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职业的不断演进和持续涌现,我国数字劳动者职业分类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从数字职业结构看,当前我国数字劳动者呈现出三次产业全覆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广分布、第二及第四至第六大类全涉及、不同职业对技能水平与专业化程度要求有差异、传统职业与新兴职业并存、新兴职业流动性特征凸显等典型特点。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数字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大致沿着“技能改进”,或“技术创新”“技术融合”“素质提升”等路径跃升,并日益呈现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关键词】数字经济 产业 数字职业 数字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数字劳动者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加速迭代、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数字职业不断涌现,以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为代表的“数字劳动者”广受关注。那么,何谓“数字劳动者”?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具有哪些典型特征?从演进规律看,其职业发展的逻辑及路径怎样?从劳动力市场看,其职业发展前景与方向如何?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数字劳动者内涵较清晰,具有立体多元的职业图谱
数字劳动者是一个内涵比较宽泛的概念。从本质上讲,数字劳动者是指依赖数字技术知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或数字伦理等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者群体。总体来看,数字劳动者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出现,而且随着我国逐渐进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劳动者的范畴不断扩展。依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劳动者已从最初主要分布在数据技术领域,逐步延伸至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据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多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
职业是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起点,职业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基础。实践已反复证明,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探析数字劳动者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字劳动者的内涵与外延至关重要。2022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下简称《大典》)颁布,其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量的6%。至此,我国数字劳动者的职业分类体系正式确立,立体多元的职业图谱基本形成。具体而言,数字劳动者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第一、二、三产业全覆盖。从数字职业的分布来看,数字劳动者已经渗透到一、二、三产业。当前,在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同时,我国农业的数字化进程也在提速,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新职业的出现,成为推进实施“数字强农”的重要力量。
二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广分布。在这97个数字职业中,数字技术应用业占比最高(46.4%),其次依次为数字化效率提升业(19.6%)、数字要素驱动业(17.5%)、数字产品制造业(9.3%)、数字产品服务业(7.2%)。
三是第二及第四至第六大类全涉及。当前,数字劳动者已广泛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涉及《大典》的第二、四、五、六大类,这四大类数字职业数量依次为54个、37个、1个、5个,其中第二、第四大类居多,占93.8%。
四是不同职业对技能水平与专业化程度要求有差异。依照职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化程度要求的差异,数字劳动者可分三类:第一类要求较高,从业者需具备专门的数字技术,如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第二类要求适中,从业者需在原有知识和技术基础上嵌入或融合数字技术,如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第三类要求偏低,从业者只需具备通用数字素养或掌握一般的数字技术,如智能楼宇管理员。
五是传统职业与新兴职业并存。从职业演进的过程看,数字职业既包括“技能改造型”职业,即对传统职业的数字化改造,如工程测量工程技术人员等,也包括“新兴”数字职业,即因应数字经济活动及其相关技术而产生的新职业,如数字化管理师等。从97个数字职业的类型看,传统职业、新兴职业分别有62个、35个,其中传统职业居多。
六是新兴职业的流动性特征凸显。从35个新兴数字职业从业者的就业领域来看,它们大多属于新就业和新工作形态,如互联网营销师、虚拟人设计师便属灵活就业范畴。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数字经济新职业呈现出人员流动性较大等特点。
数字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遵循特定规律,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演进
职业结构上连相关产业布局,下接实际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劳动者群体的职业结构演化具有一定规律性,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变迁过程,数字劳动者的职业结构演进也不例外。
回望历史,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经历了从数字技术业这个单一的产业结构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结构布局日趋合理。与此同时,数字劳动者的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迁,从最初集中在数据技术业相关数字职业领域,逐步发展为多种数字职业并存的职业分类体系。这种职业结构变迁在彰显数字职业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反映出数字劳动者的职业配置状况,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技术进步等对数字劳动者职业分布的影响。
可以说,数字劳动者的职业结构与数字经济的产业地位密不可分,随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结构的变迁而变迁。从数字职业的演进过程看,数字劳动者可大体上分为传统职业演进型数字劳动者与新兴职业伴生型数字劳动者两大类,充分体现了这一职业群体发展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总体来看,这两类数字劳动者的职业发展路径较为清晰,大致沿着适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演进。
就传统职业演进型数字劳动者而言,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技能改进”是这类群体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的主要路径。一般而言,这些劳动者大多从事着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工作,是数字劳动者群体的中坚力量。随着数字技术产业化、产业技术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技能改进”成为他们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关口”。从现实情况看,传统职业的就业人群已具有相当规模,知识、技术技能水平也相对成熟,但受数字经济活动及其相关数字技术的影响,该职业群体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工具或工作过程等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水平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要想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他们就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干中学等方式加快知识更新与职业技能提升。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为例,其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经济领域、知识领域以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均没有改变,但工艺技术、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数字技能水平已发生较大变化,这类数字劳动者对数字技术技能水平与专业化程度提升的需求非常迫切。
就新兴职业伴生型数字劳动者而言,伴随着数字技术产业化以及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的融合发展,不同类型的新兴数字职业对技能水平与专业化程度要求有所不同,“技术创新”“技术融合”“素养提升”成为这类群体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技术创新”主要针对数字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职业群体。这类群体职业活动的数字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需要掌握专门的数字技术,其职业活动目标是增加数字技术知识量,或应用数字技术理论、传授数字技术相关知识、执行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关的技术和相关任务,或参与到上述这些活动的组合当中。从现实情况看,该职业群体多属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期相对较长,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干学结合等方式加强该群体跨专业领域知识储备与技术掌握。以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为例,其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经济领域、知识领域以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掌握有关信息技术、工业技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等方面知识和技术,才能胜任该职业活动。
“技术融合”主要针对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职业群体。这类群体职业活动的数字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要求适中,其职业活动需要嵌入或融合数字技术。从现实情况看,该群体必须在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掌握相关的数字技术和必备知识。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为例,在其从事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增强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素养提升”主要针对数字技术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职业群体。这类群体职业活动的数字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较低,需具备通用数字素养或一般的数字技术,其职业活动使用基于数字技术的生产工具,或者通过技术数字组件和数字平台提供产品和服务,多属《大典》的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依照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2-2035》,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其中,数字素养在涵盖专业技能外,强调人们创造性地理解、分析、评估、管理和处理数据信息的综合水平和素质底蕴,可通过“看”“学”“思”“用”等路径进行职业能力提升。
数字劳动者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同时供需缺口巨大,也面临职业发展新挑战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劳动者就业市场迈入刚需时代。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1.5%,较2021年增加1.7个百分点,总量居世界第二。同时,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数字技术在政务、工业、农业、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这意味着数字劳动者将面临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7年,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以及网络安全专业人士的工作机会预计平均增长30%。
从长远趋势看,随着制造业、服务业等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这些领域的数字职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势必极大地拓展劳动者就业的新空间。《报告》显示,2022年,三二一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4.7%、24.0%和10.5%,同比分别提升1.6、1.2和0.4个百分点,二产渗透率增幅与三产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了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数字经济深刻重塑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批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职业类型将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也将孕育催生出更多新兴职业,这不仅对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还将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支撑力量。
与此同时,数字劳动者就业市场总体呈现强需求、弱供给的特征,供需缺口巨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电子商务师、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人员等数字劳动者相对紧缺,排名分别为43、47、71、72、78、89,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电子商务师、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数字劳动者持续短缺。另从第三季度该排行显示的紧缺职业情况看,新兴职业智能楼宇管理员的紧缺排名为100位,在北京、上海等楼宇智能化系统较为普及的城市需求激增。同时,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截至2022年,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内容创作者账号(指账号曾有过短视频内容创作发布行为)累计超10亿个。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互联网营销师”的需求缺口将达4000万人,成为青年群体择业的新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相关部委在数字劳动者队伍建设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对系统的政策和措施,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及其在就业领域的影响给予了有效回应,但在数字劳动者队伍的培养建设中仍面临一定挑战,如数字劳动者知识能力不足等问题。以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为例,该职业从业人员大多为计算机、网络工程或通信专业毕业,有些高校虽开设了一些与数据安全相关的课程,但体系化的数据安全课程还较缺乏,所学内容与应用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仍然存在。据《中国科学报》2022年报道,工科毕业生通用能力在六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失配的状况,失配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问题解决、工程设计、学习和沟通、工程知识、领导力、职业态度。
因此,在我国推进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仅凭数字经济领域现有的数字劳动力资源,不仅难以承担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建设任务,更不可能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需重点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要加强对数字职业的科学研判和精准分析。加大面向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数字技术类新职业的开发力度,提高专业与职业的适应度,以此带动数字技术相关专业的结构性调整。
二是要构建长效的数字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研判,加大对劳动用工和失业问题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建立数字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体系,推动数字劳动力资源的精准化匹配。
三是要推动数字劳动者职业教育创新。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步伐,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数字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确保数字专业发展、院校课程和专业设置等相关环节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四是要加大数字技术技能培训力度。面向有学习需求或处于待业状态的人员开设专门的数字技能培训课程,并通过技能培训助力传统职业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实现数字劳动者技能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共进。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ZDA03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孙一平:《从数字技术到数字职业:内涵、特征与类型》,《中国人事科学》,2023年第2期。
②王馨誉:《数字职业发展的新特征与着力点》,《人民论坛》,2023年第10期。
③韩鑫:《当前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规模不断增长——数字职业提供就业新空间》,《人民日报》,2023年5月26日。
编辑/谷漩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