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正成为一套兼具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具有独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中国新话语。打破西方对现代化的定义权、解释权和评判权的垄断,破除国际话语权困境,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此,自主构建并对外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成为我国未来知识生产和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议题。具体地说,一方面,应融通中外,自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应以交往为本位,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进而在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和话语表达。为了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并认同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这一核心话语,打破西方对现代化的定义、解释和评判的垄断局面,加快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努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一项迫切的现实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理论内涵
我们到底要构建一套怎样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讲,作为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套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以宏观的世界视域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融通中外成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观照视域、价值取向和路径方法。所谓“融通中外”,就是在重新界定“现代化”概念而进行话语创新时,既立足中国视角,又对接世界认知。
一方面,应充分肯定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寻求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基本方向。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现代化历程都包含了转型和发展两个维度。在转型维度,现代化意味着摒弃传统社会僵化、保守、落后的成分,代之以现代社会文明、开放、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在发展维度,现代化意味着国家综合国力、民众收入水平和精神素养的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观照视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探索的现代化;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守本土立场、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的基础上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产生强大的世界历史效应的现代化;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法是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现代化。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同时包含着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内涵,是以中国式的内涵对过去由西方所界定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相应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系统是一套异于西方一元论现代化概念系统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模式的概念系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一套基于这一新定义的“现代化”概念而构成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全新概念系统。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自主构建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一方面,从话语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探索和建设进程中自觉自主提出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现代化的实践决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解释视域不断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断生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最终形成是通过自主构建完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贯穿着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依赖,立足中国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独立自主坚持走适合本国自身特点、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启了人类新的现代化历史的帷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由此,作为一套全新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由中国自主构建起来的,中国牢牢掌握自身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从话语体系形成的逻辑过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发展经验予以话语建构的产物。话语是对现实经验的反映,它表达社会意义。话语体系则是一套反映现实经验并表达社会意义的表征系统即符号(象征)系统,同时也是一套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深入阐发并进一步加以学理化、理论化而构建起来的概念系统。“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概括和反映处于世界体系中的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性质和特征的话语,又是一种阐释和表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社会发展理念的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则是一套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和表达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独特经验及其世界意义的符号表征系统,同时也是一套由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文明等一系列范畴和表述所组成的系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遵循概念范畴由分散单一趋向综合统一、组织架构趋向系统完整的演进逻辑而构建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路径
如果不能面向世界对外传播并为世界所认知、理解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就难以在世界范围确立起来。以往我们的国际传播基本上以信息传递为本位,这种传递性传播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传播内容对受众需求的满足和传播媒介对受众使用习惯的适应。在国际传播中,受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因素差异的影响,加之话语文本跨文化传播过程所带来信息传递的“文化折扣”问题,传递性传播的效果一直不佳。与传递性传播相对的是一种更本原、更基本的传播形态,即以交往为本位的交往性传播。相比于传递性传播,交往性传播以具身体验和即时互动的方式进行,易于激发传受双方之间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能更有效地与目标受众产生共振、共鸣、共情和共识。
数字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突破了地理边界的限制,加速了人类从地域交往迈向世界交往的进程,不同国家、文化或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取决于地缘因素。尤其是在人人皆媒介、持续在线和永久连接的社交媒体语境下,人类交流在全球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化,国际传播越发以国际交往的方式进行。由此,交往性传播应该成为未来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主要传播路径。
首先,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断扩大国际交往的接触点和接触面,形成多维多层立体的国际交往新格局。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发生了社会化、个人化转型,日益呈现出跨国性的人际传播态势。为此,除了积极开展政府间的传统外交外事活动,还可以广泛动员跨国公司、民间社会组织、智库、媒体、学者及民间意见领袖或公民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体通过贸易、公关、演出、旅游、学术交流乃至探亲访友等形式开展跨国界的人际或群际交流,从而通过现代中国人这一最重要的信息、意义载体和最核心的文化象征符号,展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其次,让具有交互性、互动性技术属性的社交媒体成为接触国际受众、引导国际舆论的主要技术媒介。社交媒体因其交互性、互动性的技术特征而天然地适用于交往性传播活动,从而成为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首选媒介。中西方“现代化”价值观在社交网络平台所敞开的“互动场”中相互显现、相互碰撞和相互参鉴。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同于传统社交媒体,新的社交媒体通过VR、AR等智能化技术增强用户的在场感及社交体验,以实现社交关系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智能或智慧型社交媒体所实现的虚拟现实跨国社交互动有望彻底改变旁观式异步延时交互方式,不仅能还原真实的国际社交场景,还能实现沉浸式同步实时交互,从而让国际社交参与者获得超现实的跨国界社交体验。为此,将智能社交媒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可以营造关联性媒介场景使国际社交用户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国的现代化生活,以生活感、人情味、审美趣味等因素关联受众,让沉浸于其中的国际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认知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最后,选择开放性、多向度、多义性的话语形态作为符号媒介,以形成一种交往性传播的态势。国际传播的实质是跨文化交流,其核心机制是对话。话语并非一般性的语言,它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交谈,是“语言在鲜活的交流中的显现”,是在言说和倾听、书写和阅读的双向沟通中展开,因而在“话语场”动态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随时生成新的意义。也就是说,话语不只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或载体,它本身就是对话的基本形式。真正的话语潜蕴着公共讨论的协商价值,因为它能向读者、观众或听众敞开一个开放性、参与性、共创性的对话空间,从而构成一种协商传播的态势。在话语形态中,非语言符号(如图画、影像等)相对于语言符号(包括口语和文字)更具开放性、多义性,其叙事方式也更为柔性和包容。而在语言符号中,故事性话语文本比说理性话语文本更具开放性、多义性,其叙事方式也更为柔和与包容。基于此,在这个视觉传播日益兴盛的信息时代,相对于使用语言文字符号,我们不妨用纪录片、纪实类短视频等视觉符号、影像符号和故事性叙事文本构建起一套立体、全面的具象化表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文明”等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到全世界。反之,若动用旨在杜绝、消除不确定性和意义多重性解读的封闭性、单向度、单义性的说理性话语文本,其刚性、独断性的叙事方式极有可能引起处于另一种现代化视域下的部分民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疏离。
在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之路,且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不断地在生产、验证和强化着西方现代化话语,并持续地压制着世界上其他现代化话语的出现,由此制造出一种主宰、规范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化话语霸权——“现代化即西方化”。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自身遭遇空前失灵失效的窘境,更无法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传统、发展实际和要求。由此,西方现代化话语因无法有效解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从而日渐陷入公信力危机,而发展中国家又因为缺乏一套被世界认同的现代化话语而缺乏国际话语权。长久以来,通过重新定义、解释和评判“现代性”,构建和传播自己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以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垄断和裹挟,从而获得自身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经百余年,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才刚刚起步。相比于西方现代化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国际话语权还有待增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奠定了硬实力基础,但由于长期受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的影响,对外阐释、表达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任重道远,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正在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唯有增强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推进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进程,在寻求共振、共鸣、共情和共识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硬实力是软权力的基础。一国的综合国力(包括国际贡献力)是该国的国际话语权基础。一国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即其话语的国际力量离不开该国的整体综合实力。换而言之,发展优势(包括国内全球治理绩效)决定国际的话语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优势。为了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优势,当务之急是通过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充分彰显出来。
当前,鉴于世界范围国家之间现代化的符号竞争、话语博弈和国际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效力与话语效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迫在眉睫。党的二十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的条件和机制的不断优化,中国将不断加快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步伐,使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MRC 2022-4)阶段性成果】
责编/靳佳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