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化的内在动因、一般趋势和基本特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矛盾运动中,人类迈入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
现代化是人类走出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时间上,它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在历史空间上,它是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变迁。
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始于欧洲,14世纪至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随着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不断壮大,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开辟了道路。18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美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以英国、美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地位。在西方国家进行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被卷入现代化进程。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东亚地区率先走向现代化的国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研究,揭示了现代化的内在动因、一般趋势和基本特征,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
首先,在历史方位上,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技术社会形态与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统一,在“蒸汽磨”取代“手推磨”的过程中,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取代了封建主的社会,形成了第一个现代社会形态——资本主义。一般而论,科技革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世俗文化、城市发展等是在表象上不同于旧时代的主要特征。资本主义这个“现代社会”在文明发展中具有领先地位,正像它在一个国家内通过瓦解旧的农村经济结构,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在世界范围通过不断对外扩张,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形成了现代化的世界潮流。
其次,在历史过程上,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从地域性的特殊进程转向世界性的普遍进程的过程。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规模不断扩大,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在不断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使所到之处的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都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并卷入到资本主义文明中来。新的分工和交往打破了这些民族、国家和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造就了在相互依存中走向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最后,在历史趋势上,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超越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历史,但是世界历史的未来是共产主义,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容纳不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化的生产力,最终会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积累规律即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这既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自身否定,即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也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从自然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性”、再到“自由个性”①的历史性转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因此,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在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的条件下,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对抗性的,存在于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漫长历史发展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私有制的完成和最高形式,也是这种对抗性的生产方式的最后形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成和积累了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因素,孕育着走出对抗的新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世界历史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现代性和现代化的认识和批判视域,蕴含着对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预见和判断,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部分觉醒的中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人最初选择的是向西方学习,多次努力失败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启蒙和觉醒,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用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以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艰辛探索和不断开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随着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世界现代史上没有出现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阐释,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依据、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本质特点,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方位和世界意义,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指明了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康庄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在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于现代化提出的历史任务和现实要求:既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保护环境;既要实现社会整体进步,又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物质生活资料的全面丰富和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高度重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影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新的思考不断深化我们对世界历史以及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揭示了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探索解决公有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统一、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等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既要积极引导和发挥资本所具有的增值、竞争、扩张等自然属性,又要有效限制和克服资本所具有的剥削、对立、分化等社会属性,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促进财富生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些新的经验不断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揭示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上的独特贡献和重大意义:一方面,现代化是一个一元多线的过程,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要依据本国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文化传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那种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本质上是西方资产阶级试图“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的说教和话语霸权。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新的创举,它否定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和物质主义泛滥等诸多难题,摒弃了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野蛮老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证实了马克思曾经提出的关于人类文明在落后国家的发展,可以有“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②之路的设想,为人类对自身发展前途命运和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和认识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新的概括不断深化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项目编号:22JJD720008)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7页。
责编/银冰瑶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