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三大全球倡议的理论境界与深远意义

摘 要:2021—2023年,习近平主席连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从文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与全球文明进行理论解释,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全球发展是维护全球安全和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基础,全球安全是促进全球发展与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保障,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特别是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促进全球发展与维护全球安全的最终目标。“三大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全球治理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推动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行动指南,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全球安全问题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案。

关键词: “三大倡议”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关键历史阶段,全球发展和全球安全面临新的风险和新的挑战,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受到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阻碍。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不仅在推动全球发展和维护国际安全及世界稳定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大国角色,也理应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并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2021、2022、2023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倡议”着眼于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消除全球安全困境和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领导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从文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与全球文明

文明政治经济学作为文明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多维交叉学科,为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与全球文明提供了多维度、广视角的理论解释。一般而言,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是指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优化,全球安全(Global Security)是指国际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够享受的共同安全,全球文明(Global Civilization)则是指人类精神与物质生活的稳定存在状态的概称,是人类认知水平、精神追求和物质生产能力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阶段的稳定性表现。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保障,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而言都是如此。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与全球文明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全球发展是维护全球安全和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基础,全球安全是促进全球发展与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保障,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特别是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促进全球发展与维护全球安全的最终目标。事实上,无论是推动全球发展,或是维护全球安全,还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都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构建行动为基础和最终目标。

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中国经验:新发展理念与全球发展倡议

目前,经历大国贸易摩擦、世纪疫情冲击的世界经济面临着复苏困难、发展差距拉大、债务违约和金融风险等发展难题,需要找到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可行路径和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可以作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公共产品。展开来说,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指导思想,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关注各国人民福祉,倡导普惠包容,重视创新驱动,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坚持行动导向,为各国携手应对困难与挑战,构建今世后代的共同未来注入了“强心剂”。新发展理念与全球发展倡议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都强调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以人民为中心和开放合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发展倡议是新发展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国际化拓展,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思路与中国经验。

第一,通过加强和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破解全球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开放、稳定的宏观制度基础和国际分工合作条件。全球经济出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一大原因在于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困难,没有形成良好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网络。突出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对外的经济政策中愈发表现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本土主义倾向,甚至刻意掀起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浪潮,阻碍了各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和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引导各国以全球视野考虑自身发展利益,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发展大势,以务实举措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是促进全球经济稳定运行、缩小国家间的发展鸿沟、开辟人类共同发展广阔前景的必由之路。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全球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和公平性难题。全球发展必须动员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让大多数全球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而不是仅仅依靠少数资本和政治精英,发展成果也不能够由少数社会成员垄断性独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价值理念,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延伸到全球治理中,表现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是推动全球发展的关键理念—— 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国一贯主张有事好商量,对话而不对抗;作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倡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强调各国要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等欠发达国家提供具有普惠性和包容性的发展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摆脱贫困和欠发达状态,缩小全球发展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促进全球均衡发展与充分发展。

第三,通过创新驱动破解全球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全球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人类社会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及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目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量子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第四次工业及技术革命。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全球发展动力不足的必然选择。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整合全球发展资源并提高全球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球产出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二是数据已经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不仅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使人类社会实现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三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全球数字化分工网络与数字市场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数字产业持续涌现并展现出强劲发展动力,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第四,通过坚持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破解全球环境治理及发展难题,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气候和生态平衡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企盼。长期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守护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阐明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国方案,倡导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前所未有,气候变化挑战不容忽视,全球减贫防灾任务艰巨,能源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这些都是全球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需要从三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友好型国际社会;二是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全球减贫和减排事业走向深入;三是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网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守护地球家园。

全球发展倡议不仅是新发展理念的国际化拓展与理论创新,而且是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及发展思想的国际分享,有利于破解全球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

维护全球安全的中国贡献: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全球安全倡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维护全球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全球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全球安全倡议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际化视角,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逻辑一致性和内容相关性,集中表现为:都具有开放包容的动态思想体系,都强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相互统筹。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先进性和实践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提倡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世界各国面临着共同的安全问题,因此具有共同性;各国安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因此具有综合性;各国需要共同应对各种内部与外部安全问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因此具有合作性;各国的安全需求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具有可持续性。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与发展不懈努力。习近平主席在诸多国际场合多次倡导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要义的安全观,已然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思路指引——呼吁各国摒弃独享安全、绝对安全的想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携手应对全球治理挑战,推动构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第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安全规则与国际秩序。联合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主权国家建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多边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安全规则与国际秩序,要求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反对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作为稳定国际秩序和化解国际冲突的基本规则和组织体系,经历了历史的检验,虽然不可避免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性规则和制度,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仍然是国际社会的理性选择。当然,随着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这些缺陷和不足将会补齐,这也是中国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任务。

第三,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与冲突。一些国家在安全领域存在分歧和矛盾很大一部分是历史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关系是过去历史的现代延续,各国之间特别是邻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文化、领土主权和安全关系,地缘矛盾冲突时常爆发,危及全人类共同安全。面对大国博弈持续升级、地缘政治动荡不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国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同时还积极向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付出了不懈努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对相关国家及世界更为有利:一方面,和平方式能够排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威胁和胁迫,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发展中国家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和领土主权完整;另一方面,相较于非和平手段,和平方式能够防止国际争端和冲突的进一步激化和升级,为各国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简言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际篇章”,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并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的行动指南。

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文明倡议

推动全球发展与维护全球安全的过程,也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得到进一步发展。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智慧凝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不仅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018年12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信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全球文明倡议包括四个“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者共同作用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交流与互鉴,构成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

第一,推动构建人文共同体。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提出构建 “人文共同体”重大倡议。全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不仅是历史发展、前途命运紧密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而且是多元共生、共存共荣的人文共同体。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着,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向前演进。加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可以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消除文明优越论和文明歧视论,在相互开放、包容、学习中形成多元共生、共存共荣的人文共同体。

第二,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受限于在历史、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各国之间的交往互信往往面临各种挑战,找寻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利益与共、前途与共的前提。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出了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平、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核心诉求,公平、正义是国际秩序的基石,民主、自由为全人类的不懈追求。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只有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才能不断凝聚起世界范围内的进步力量,一起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促进全球文明传承与创新。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创造的多样性、多元性的文明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需要大力传承和持续创新,否则会出现文明退化、文明僵化乃至文明消亡。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人类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优秀文明,根本原因有三:一是中华文明具有超强的文明适应性,中华文明能够随着人类历史演进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及社会客观规律;二是中华文明具有超强的文明传承性,超强的凝聚力、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驱使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断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连绵不绝,持续至今;三是中华文明具有超强的文明创新性,任何文明如果故步自封、僵化保守,必然为历史所淘汰,中华文明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开放包容,总是以无比包容的姿态接受外来文明,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全球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既能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也能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凝聚内生动力。

第四,参与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2023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致贺信,他提到:“中国愿在联盟框架下,同亚洲各国携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在各国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21世纪,不同文明之间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而不是彼此封闭、隔阂乃至彼此歧视、冲突。中国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国,理应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方面承担大国责任并做出大国贡献:一是共享胸怀天下的文明交流合作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当今中国面向世界的胸襟和理念概括为“胸怀天下”,指出“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共生共荣、彼此互信是不同文明交流合作的重要目标,需要胸怀天下的情怀。二是丰富文明交流合作的内容、方式和渠道。开拓文明交往的航线,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极其重要的任务。不同文明交流合作的内容除了文化本身,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学者之间可以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合作研究,艺术家可以共同创作,碰撞出更多灵感的火花。中国向来主张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仅鼓励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越开越大的国门也欢迎更多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除了商业贸易、外交活动等传统的文明交流方式和渠道外,中国作为数字经济大国,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推动不同文明进行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三是助力打造多边主义的世界文明新秩序与文明交流合作机制。一直以来,中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其中“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文明交流的层次和平台,增添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新项目,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重要桥梁,为全球文明对话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今后,我们要打造更多的文明交流合作机制,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简言之,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而且为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我们在推动构建人文共同体、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全球文明传承与创新、参与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等方面做出更多大国贡献,中国必将引领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展开。

总的来说,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全球治理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推动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行动指南,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安全问题和文明交流互鉴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案。

【本文作者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本文系新疆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西北边疆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202201) 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亚太自贸区建设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5JZD037)、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国际关系与政治学博弈论及大数据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6XNLG1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4]保建云:《新时代、新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五个牢牢把握”的理论阐释》,《人民论坛》,2022年第20期。

[5]保建云:《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经济学与历史政治经济学——历史自信及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6]保建云:《统一大市场维护、长臂数字管辖与国际数字垄断治理》,《云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责编:罗 婷/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