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强化“马院”职能定位 建好“大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将学院功能定位置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统筹谋划,指引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当前,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在全国高校深入落实,“大思政课”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学院进入加强主阵地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新发展阶段。高校围绕如何构建“大思政课”,基于如何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工作任务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了好的经验和做法。改革实践推进的同时,“大系统”中主体职责虚化、“大课堂”上课程属性淡化、“大平台”上教学技术泛化、“大师资”中育人主体窄化等难点问题仍然存在。回顾与审视“大思政课”建设发展状态与实践成效,明晰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功能与定位,是时代之需求,是发展之诉求,更是育人之追求。

做“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求变者,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特殊地位汇聚育人力量。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殊的政治属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其他专业学院建设区别所在,切实发挥学院牵头的主体力量,提供在力量统筹、考核评价、资源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供给,挖掘与释放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价值。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协同一员。高校要建立权责清晰、任务细化的协同育人机制,设立过程考核、多元评价的反馈模式,推进协调联动、井然有序的育人系统运转,形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强大有效合力,实现“三全育人”之“全”与“大思政课”之“大”同向同行。

做“大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求新者,以小课堂改革创新牵引课堂建设。在课程改革中,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与属性。“大思政课”首先是“课”,首要是“课”,“大”是课堂“质”的外延与拓展,而非课堂“量”的增加与叠加。高校不能以学生活动等同思政课,不能以课程思政替代思政课,不能离开小课堂谈建构“大思政课”,不能离开“大思政课”谈小课堂改革创新。运用“大思政课”素材丰富小课堂内涵,在继续发挥现有小课堂优势基础上守正创新。以思政课程耦合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以思政课堂统摄二三课堂日常思政,以思政教师联动专业课教师、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者形成合力,建立起覆盖“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大思政”校园。在教学改革中,关照“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无论是思政课还是“大思政课”,都是集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关键在于“讲道理”,而“讲道理”入脑入心的实现不能依靠“闭门造车”的宣读宣讲,不能依靠“走马观花”的体验教学,而是依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融合衔接。在保障政治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援引实践情境,在提升吸引力、鲜活力的背景下深挖理论厚度,使学生在场域穿梭中体悟到“能用”“会用”“好用”的“大道理”。

做“大思政课”队伍建设的求质者,以思政课教师主力打造“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大师资”规模构成。“大师资”之“大”在于“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高校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配足思政课教师,严格实行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拓展党政干部、理论专家等加入教师队伍,鼓励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顶层设计下整合校内外、跨领域、跨学科、跨学院的师资力量,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将自身主观能动性转换为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培育“大师资”队伍能力。“大师资”之“大”还在于“素质优良”。高校在完善各个层级的培训体系,设立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思政课教师培训、国情考察、基层调研等平台上提供政策扶持、落实经费保障、加大支持力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统筹安排下设计好队伍建设计划,落实好培训培养任务,加强专业后备人才培养,推进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

做“大思政课”学科建设的求实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夯实“大思政课”学理基础。学科是教学和学术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将提高思政课质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初心和任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理论依托,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学术理论体系,通过学科建设反哺教学科研,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建设,让“大思政课”之“大”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以及专业的厚度。学生是学科和课程的聚合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将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价值和目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作为铸魂育人的理论基础,孵化一批思政育人品牌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育人示范“金课”、产出一批思政育人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思政育人教研成果,将思政教育回归现实社会、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大思政课”之“大”有受众的广度、可知的深度以及可感的温度。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