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东北特色优势”,要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破解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必须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建立“高精尖缺”技术清单和产品需求清单,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军民协同创新专项,分阶段分步骤拉长重点产业链长板、补齐短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整合、优化东北科教创新资源,将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提升重点区域创新能力。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口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东北地区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住、发挥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充分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基本特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充分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个基本要求,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配套产业园,推进“整零共同体”建设,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东北各地区要结合各自优势,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育壮大“新字号”,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增材制造、细胞治疗、元宇宙产业规模,推进新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增长方式,实现传统生产力的跃迁。促进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新主动。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兴特色产业。东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要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优化能源供给结构,超前布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安全稳妥发展核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适度发展火电,推动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坚持先立后破,进一步推动东北电力企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区。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冰雪温泉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世界冰雪经济新增长极。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打造千亿级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聚集区。在发展中保障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积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增强经营主体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促进央地合作共赢。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工程,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优化功能定位。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央地合作工作机制,开展央地国企一对一帮扶协作行动,吸引中央企业更多参与东北地区国企混改,促进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布局优质资源。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深化“政企直通车”企业服务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全面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