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教育文化交流视角

摘 要: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政策沟通更有力、设施联通更高效、贸易合作更畅通、资金融通更顺畅、文化交流更深入。在众多教育文化交流形式中,以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与来华留学教育为代表,以“文化出海”助力“企业出海”,有力推动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发展,促进了国际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如今,依托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调动各界力量共同营造百花齐放的文化场域与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并借助数字经济东风全方位创造文化与贸易合作的新业态,成为中国在崭新历史契机下,进一步优化完善教育文化交流和国际经贸合作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互信 高质量发展 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同全球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如今,我国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教育文化交流作为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民心相通”的精神桥梁,与经贸合作相辅相成,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日渐深入

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政策沟通更有力、设施联通更高效、贸易合作更畅通、资金融通更顺畅、文化交流更深入。其中,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教育文化交流形式,是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代表的文化交流平台,以职业教育为代表的鲁班工坊以及国内各大院校重点推进的来华留学教育。前两者偏重于主动走出国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者则立足国内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华访学进修。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教育文化交流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备受重视。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2022年教育部下发《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强调高校招收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专业范围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继续加大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语种专业及国家急需紧缺语种专业的倾斜力度。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和来华留学教育的新发展。

就孔子学院而言,十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孔子学院建设保持着可观的发展速度,并逐渐打破了洲际分布不平衡的状况。配合过去十几年间国家外交战略,孔子学院建院之初的基本格局是欧美发达国家偏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较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更多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办。2013—2014年,孔子学院迎来了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量增长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增速在10%以上。截至2018年9月,“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的53国已经建立了137所孔子学院和130个孔子课堂,约占全球孔子学院总数的四分之一。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孔子学院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但在中外各界支持下,孔子学院引进了“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并拍摄制作了系列网课,不断创新推广线上教学、社区中文课程等,尽可能满足海外人士学习汉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享誉世界的中国职教品牌“鲁班工坊”也迅速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生根,为合作国培养了大批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2016年世界上第一个鲁班工坊揭牌至今,鲁班工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迅速扩散到亚非欧三大洲的20多个国家,开办数量达到27个。依托丰富多元的创建模式,鲁班工坊开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境外共建职教实体机构的先河,开启了中国职教品牌化、体系化服务于国际社会的历程。

从来华留学教育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来华留学生快速增长,在来华留学生总量中占比不断上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之一。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发布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8》《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04》计算,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相比于2004年的2.49万人,增长近10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由2004年的22.46%上升至52.95%。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占比进一步增长至54.1%。这几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留学生流动受到很大影响,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也深受影响。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结束,各国留学生相继踏上返华复学之旅。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有机会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其发展过程既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快速扩张阶段,又扛住了时代巨变的猛烈冲击,目前已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更高质量的新进展指日可待。

教育文化交流与经贸互动形成共振的逻辑理路与作用机制

“一带一路”既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推动人文交流、民意相通的和平友谊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文化“走出去”与企业“走出去”之间存在巧妙的内在联系。“一带一路”跨越亚非欧三大洲,沿线国家与我国制度距离较远、文化差异较大,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加快,这些问题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愈发凸显。教育文化交流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合作的文化助推器,致力推动文化互通互联,提高合作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消除经贸合作中的文化鸿沟,降低双边经贸合作的沟通成本与信任成本。在具体实践中,教育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文化互信、友好合作等机制,以“文化出海”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提供关键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机制:丰富“一带一路”人才储备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各国对具备专业知识,掌握通用语言,了解贸易双边国家风俗文化、法律法规、现实国情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要让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世界的“一渠活水”,源头就在于持续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各类人才。相较于沿线发展中国家,中国具备更强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势,可以通过教育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文化资源平台,强化相关国家的人才储备。

一是“走出去”的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石,孔子学院在传授汉语语言技能、消除语言障碍、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争取国际文化认同等维度的作用毋庸置疑。孔子学院不仅在海外汉语课程设计方面下功夫,还举办“孔子学院日”“汉语桥”等特色主题活动,并积极培养本土教师来实现汉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破除中外经贸合作中的语言交流障碍。鲁班工坊所代表的职业教育,则是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合作的另一着力点。基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鲁班工坊持续输出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以及企业产能和服务,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一批既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又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引进来”的来华留学教育。随着中国的国际关注度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包含大量中华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等纷纷出海,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国潮”产品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吸引了大批国际友人来华学习。一直以来,中国对国际学生来华学习都持欢迎态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激励下,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规模显著扩大。近年来,我国国内多所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发力,通过成立“丝绸之路学院”、对口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输送、储备了相当规模的有技术、懂中国的复合型人才,并促进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文化互信机制:深化“一带一路”文化认同

文化互信是“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内在共识。在“一带一路”时代语境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或许比较容易,“走进去”“走得远”却极具挑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理跨度大、语言种类多、文化背景复杂,企业要做好与当地文化的“软联通”,想方设法破除重重文化壁垒。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日渐通达的教育文化交流,对深化国家间文化认同、建立文化互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方面,教育文化交流能够有效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的认知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量众多,中国与这些国家间有关历史文献、论文索引、经典著作的翻译互通极其有限,在文化层面上双方也相对陌生,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障碍,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和管理困难。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与来华留学教育等教育文化交流形式的全面铺开,不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培养了颇多知华、懂华、对华友好的国际友人,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中国的历史人文。特别地,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戏曲、武术、茶道、书画、民乐等)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走向大洋彼岸,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教育文化交流也为中国企业了解东道国社会、经济、文化打通了渠道。如果说孔子学院是国际交流的桥头堡,那么来华留学教育就是文化互通的先遣队,二者相互配合,“一进一出”,为中国企业加强对东道国历史人文的全面了解,进而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制订差异化的投资方案和产品供应提供了重要载体和高效途径。

友好合作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多边关系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情相对复杂、制度环境各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时常面临较高的投资不确定性。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企业对东道国国情与制度环境的快速了解,增强跨国企业的灵活性和风险应对能力,而且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友好交流和良性互动,助力构建多双边经贸合作关系。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广泛深入的教育文化交流,主要从两方面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其一,在国际关系层面,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在促进双边文化交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官方及民间的合作,极大助推了双边经贸合作论坛等活动的举行,强化了东道国对我国的友好态度,培育了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在制度环境层面,通过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和来华留学教育等教育文化交流形式,培养出一批了解双边文化、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为改善东道国制度环境,在国际通用规则下开展双边经贸活动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向外界释放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友好、协同发展的积极信号,进而提升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为中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起到进一步促进作用。

优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文化交流的方向与路径

“一带一路”是中国智慧穿越尘封历史,以当代意识关照世界格局的“文明交往之路、经济贸易之路”,其沿线贯穿着人类文明灿烂多元的文化交融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潜力的经济发展带。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日益广泛、逐渐深化的教育文化交流,通过人才培养、文化互信和友好合作等机制和效应,有效推动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发展。如今,依托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调动各界力量共同营造百花齐放的文化场域与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并借助数字经济东风全方位创造文化与贸易合作的新业态,成为中国在崭新历史契机下,进一步优化完善教育文化交流和国际经贸合作良性互动机制的重要路径。

提高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来华留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丰富教育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在文化影响力“走出去”方面,从搭建“汉语桥”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到推广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已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未来,要进一步丰富国际教育展、青年文化节等教育文化交流形式,因地制宜建立并及时调整适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运行规则,推广契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中外办学模式,进一步开拓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平台,强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交流对国际经贸合作的溢出效应,多维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在人才竞争力“引进来”方面,来华留学教育要继续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特色学科建设,根据共建国家的学生特点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要健全外国留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完善资助对象遴选机制,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更好吸引共建国家高学历留学生,精准对接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留学生群体,培养更多符合共建国家发展需求、知华、友华的高素质人才。成才就业是与留学紧密相连的一个节点,高校方面要树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兼顾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逐步建立以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培养和就业服务体系。企业方面也要积极与高校对接,将留学生用人需求有效传导出来,探索建立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开发与高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协同合作机制。

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共同营造文化和谐、营商友好的交流环境。“文化出海”与“企业出海”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主动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多边对话,积极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不仅有益于宏观层面的文化自信自强与微观层面的企业国际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中维护共同安全、促进共同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要借助已然颇具规模的教育文化交流平台,积极接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层,巩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协商重点合作领域和行动路径,推动投资准入、关税减免等一系列互惠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鼓励非营利机构、公益组织、企业组织等积极参与教育文化交流事业发展,聚焦企业人才本土化加快人才引育,促进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有机融合,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塑造文化认同。

乘数字化东风,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全方位打造文化与商业合作新业态,共建多层次合作体系。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广泛应用,大力推动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新阶段的新使命。一是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对接合作,共同搭建科研平台、技术转移平台、数字合作平台,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区域数字鸿沟,使数字化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二是要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以服务贸易产品为载体,加快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新业态,包括数字文化技术服务、数字文化内容服务、数字文化传播渠道服务等,推动教育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实现质的飞越。三是要加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商定数据治理相关的规范标准及管理模式,有效保证数据存储、传输、使用等方面的安全,让数据可以在“数字丝绸之路”上安全地流动起来。四是进一步加强对数字人才的培养,扩大国际培训合作范围,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分享中国经验,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逐步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数字素养。

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文化助力。奋进新征程,共建“一带一路”势必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中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必将借着时代东风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文化出海”助力“企业出海”,以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繁荣。

【本文作者为 蔡庆丰,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陈武元,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特任助理研究员吴尧、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振峰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沿线已有53国建立137所孔子学院》,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p/65816.html,2018年9月11日。

[2]陈武元、徐振锋、蔡庆丰:《教育国际交流对中国“一带一路”海外并购的影响——基于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实证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21期。

[3]张淳、田欣:《语言文化交流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器”》,《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责编:罗 婷/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