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强则茂,基壮则稳。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关键。在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过程中,山东省临沂市聚焦解决乡村人才短缺、产业竞争力弱、乡村活力不足等现实矛盾,创新实施“四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今年5月,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举行,与会同志到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和沂水县进行观摩,央视《对话》栏目在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录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沂好例”。
以链式思维抓“头雁”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每一个好村的背后,一般都有一个过硬的村班子、优秀的村支书。临沂市坚持重激励、严约束、掐尖选、支持干、及时调,从村党组织书记抓起,健全完善“选育管用”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着力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
抓严准入。深化实施“头雁工程”,坚持从好人中选能人,重点面向乡村好青年、优秀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通过内挖、外引、下派等方式,因村施策、因岗择人,先后选拔765名“兵支书”、538名“企支书”、178名“青支书”到村任职,以“优质增量”推进“头雁”队伍更新。
抓优培育。开展专题培训,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村干部培训“第一课”,举办班子建设、集体增收、村级治理等专题培训。乡镇提级管理乡村后备人才,推行“体验式”培养机制,结合村级发展方向和干部培养需求,组织7172名优秀后备人才到先进村、涉农部门、项目一线等实践锻炼。
抓硬考核。实行县委提级考核管理村党组织书记、村级班子,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机制,开展基础比武、专项比武、创新比武、综合比武,定期组织考核,实行动态调整,确保“有进有出、充满活力”。
抓好使用。坚持“凭实绩论英雄”,引导村党组织书记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增收和乡村治理等攻坚战,在乡村振兴中打头阵、扛硬活、出实绩。截至目前,全市先后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考选乡镇领导班子成员9名、公务员86名、事业编制人员49名,68名在职村党组织书记当选市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兰陵县代村从负债400万元的贫困落后村,一跃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以招商思维抓“归雁”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临沂市坚持人才招引项目化,像招商引资抓项目一样抓人才招引,完善人才柔性引进和管理服务,打通人才“线索、签约、落地、达效”全流程发展路径。
主动抛出“橄榄枝”,让“飞雁”变“归雁”。紧盯在外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等,建立人才库、资源库、需求库,每年年初召开“归雁兴临共话发展”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定期开展“三送三访”活动,以人才招人才、以项目招人才、以乡情招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
出台扶持激励政策,让“归雁”变“创雁”。配套出台招商引资、创新创业、金融助力等10项助农政策,常态化开展“归雁人才”返乡创业宣传活动,定期举办“归雁兴临”返乡创业大赛,孵化培育返乡人员创业项目2000余个,同时贷款贴息4000万元,撬动金融资金20亿元投入乡村发展,让更多“归雁”干有项目、干有资金。
用心用情精准服务,让“创雁”变“留雁”。定向创新服务专员制度,设立乡土人才服务站,积极引导支持优秀归雁人才参选村党组织书记、“两代表一委员”;依托临沂人才发展集团,开发1500套“人才公寓”,让人才心有所安、干有劲头,带动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比如,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的“归雁”人才吴照京,在县文化旅游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传承沂蒙山区手工缝制小棉袄技艺,回乡创办“沂蒙小棉袄”品牌,年产儿童手工小棉袄和中老年棉衣2万余套,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吸纳60余名老年人及贫困群众就业。费县“归雁”人才翟传龙身在上海,心系故乡发展。他立足家乡资源禀赋,打造“丽果丽乡”平台,发展特色果品产业,将本地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在家乡掘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助力家乡水果产业蓬勃发展。
以职业思维抓“鸿雁”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也是重要抓手。临沂市通过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培育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奔头、有前景、有获得感的职业。
重挖掘,让乡土人才“显出来”。对全市经营有方法、养殖有经验、种植有技巧、销售有路子的“土专家”“田秀才”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举办“苹果擂台赛”“大樱桃文化节”“桃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搭建乡土人才展示才华、交流合作的舞台,激发人才活力。
重培训,让乡土人才队伍“强起来”。充分发挥临沂大学、临沂农科院等平台作用,创新“学院+中心+基地”培养模式,累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高素质农民20万人,带动100万村民增收致富,助推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6个百分点。
重推广,让乡土人才“用得好”。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开展“点对点”“结对子”等活动,在农业技术培训中,聘请他们开展“课程授课”“现场教学”;在农业课题攻关、农业标准制定中,广泛听取吸收他们的意见建议,在破解生产难题的同时,让乡土人才更有“存在感”“荣誉感”。比如,莒南县的李子松是当地花生种植的“土专家”,辐射带动当地花生种植大户518家、标准化种植5000余亩,年实现产值2.6亿元,形成“培育一个专家、带兴一个产业、壮大一个集群”的效果。临沭县青云镇于家山村“鸿雁”人才钱旭东,以“临沭地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题,通过农文旅融合和产学研赋能,将该村打造成“十里薯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核心村,探索出一条以特有文化为基底、以研学产业为先导、整村提升系统性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以企业思维抓“雁阵”
像管理企业一样,把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构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是形成“雁阵效应”的有效途径。临沂市通过引导雁阵联合抱团、规范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措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由“单打独斗”向“组团出海”转变,让更多的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村社联合共建。积极探索生产经营型、土地股份型、服务(劳务)型、综合型等多种模式,党支部领办创办2483家合作社,带动全市发展合作社2.5万家,实现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农村的资源优势叠加、互促共进。
双社联合共赢。组织引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民合作社领办联合社,推动耕地集中流转、成方连片,由农服企业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比如,临沭县与中国农发集团合作,创新实施“全程托管+规模经营+联农益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入社群众5100余户,全程托管土地8000余亩,实现粮食单产增加100—200kg,村集体每亩增收500—700元,户均亩增收150—300元,走出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村集体收入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金融联动助力。建立“周调度、周通报”工作机制,常态化摸排“四雁”人才和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为政银企对接搭建平台,形成“需求汇总—对接放贷—贴息支持”融资担保闭环,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融资担保积极性。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提高担保公司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减少金融机构后顾之忧,打出美德积分金融转化、产业链金融辅导、“四雁振兴类”贷款等一整套“组合拳”,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截至今年9月17日,全市累计摸排涉农主体7531家、授信2320家,向四雁主体发放贷款88亿元。
临沂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市全域的共同行动。我们将聚焦破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把深化实施“四雁工程”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性、引领性工程,努力开创沂蒙乡村“头雁领航、归雁反哺、鸿雁争鸣、雁阵浩荡”的新气象,为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创造共同富裕沂蒙好例贡献更多“四雁”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