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今天,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政法大学民意研究中心主任张森为我们分享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经验分享】
浙江桐乡墅丰村:“子恺文化”塑造美丽乡村风貌
丰子恺纪念馆
浙江桐乡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之一。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耳目一新”、“刮目相看”高度点赞桐乡和乌镇的发展。一直以来,桐乡人民始终将本土文化熔铸于城市灵魂,内化为共富发展动力,指引其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争先创优。
墅丰村以丰子恺漫画文化为特色IP文脉,将丰子恺漫画元素融入到村庄建设中,依托江南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形成漫画主题的生产生活空间,建成了集漫画文创和研学为主题的“子恺漫画村”。它以乡村文创艺术为底色,配以各种生活业态,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美学经济、文化复兴与乡村建设进一步融合,提升了农民住户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经验分享】
浙江绍兴甘霖镇:以文化人,以文润城
越剧小镇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作为浙江省文化强镇、百年越剧诞生地,被誉为“没有围墙的越剧博物馆”。200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嵊州市甘霖镇考察,先后来到黄箭坂村和东王村。习近平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近年来,甘霖镇挖掘整合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基层文化“百花齐放”,尤其是不断构建“话好越缘”党建统领体系,将马塘村、东王村、施家岙村、越剧小镇等文化资源优势村、单位“串珠成链”,采取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等方式,推动结对互促,加强越剧的传承创新发展,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实在在的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生根开花,让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专家观点】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政法大学民意研究中心主任 张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者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乡村振兴千头万绪,从何处入手,关系乡村振兴的实效。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着力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被认为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一方面,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在社会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可见一斑。
乡村文化振兴要在正确认识乡村文化价值意涵的基础上确立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具体到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坚持农民主体。乡村文化振兴客观地存在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立场问题。乡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文化的主体当然也应该是农民。乡村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变迁来自于乡村社会千百年来的发展和变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习得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当然也应该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
首先,要把村民“找回来”,避免乡村文化系统的结构性衰败。人的发展、人气的聚集和乡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关键是吸引青壮年回乡参与乡村建设,从而从整体上带动和培养当地村民建设和发展乡村的热情和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立足乡村实际,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让更多村民有机会“离土不离乡”,也要为乡村量身定制各类职业培训活动,“授之以渔”,提高村民参与生产的能力。
其次,要把村民“聚起来”,避免乡村文化系统的功能性丧失。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村民的参与,村民绝不应被排斥在外,也不能袖手旁观。应让村民有机会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从解决其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致力于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重视和发挥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新发展体制的构建者的“新农人”的作用,也要重视和发挥作为传统乡村文化和精神价值代表的“新乡贤”的作用。
强化家庭本位。首先,家是心灵的港湾。作为安全、舒适、慰藉和爱的源头,家庭可以通过其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支持安慰、感情互动等在成员间产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共鸣,激发每位成员的归属感、稳定感和安全感,进而满足彼此间的情感需要。其次,家庭是人类教育的起点。作为儿童成长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既具有早期性和奠基性,又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贯穿于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各个时期,对于其社会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家庭在本质上是文化性的。除了休闲娱乐,家庭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许多民风民俗、传统美德都是通过家风、家教等方式得以传承,对社会成员起着教育、引导、教化的作用。
细察实践层面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可以发现,很多村民行动的内生动力不仅来自于个人,或者说不主要来自于个人,而是更多来自于家庭。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推动者不能以现代性内蕴的资本和效率逻辑去试图替代村庄原有的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结构,而是要与农民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有效衔接,将家庭作为国家与村民“接合”的通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要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推动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乡村家庭落地生根;要发挥乡村学校的德育功能,将良好的家风家训融入到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去;要引导村民树立科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造就家庭文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的乡土社会。
推动社区“重建”。中国人历来有“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邻里相保、亲睦传统,绵延千年不绝。如何在乡村地区重建社区精神,实现传统村落的“回归”,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如复原历史遗迹、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能够表达与再现某种特定传统的文化景观。当人们面对这些景观时,也会“被席卷进景观当中”,其观看以及倾听、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借助其中所蕴含的符号元素可以呈现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形象,建构村民心中对乡村的独特意象,强化文化和地域认同。此外,可以探索举办一系列乡村文化活动,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其关注和参与。活动即仪式,其本质在于让村民走出家门、相互联络,通过人群的聚合、对于集体符号的共同瞻仰,增加村落的温情与温度。当前,一些乡村开展了一系列“社区营造”活动,通过对具有特定地域特色的历史、故事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强化了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一些乡村通过说书、故事会等形式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道德力量,发挥其劝解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这些都是发挥文化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生动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