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理响中国文章配图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这些品格表现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表现在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历史中,表现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为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文化密码

一部中华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彰显包容性的历史。在5000多年历史连续传承发展中,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智慧力量。这种突出的包容性随着中华文明持续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使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成为唯一存续至今的古老文明,都是开放包容的魅力和互学互鉴的成果。

包容性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文化密码。中华民族主张“民胞物与”“万邦协和”的天下观,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彰显出超越民族、超越文明的宽广胸怀,表达出包容互补、交流互鉴的务实态度。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和合思想”和“融合包容”的理念最早出现在尧舜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和合思想”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精髓,《荀子·王制》主张“和解调通”,进而“和而不同”,追求多元融合。从佛教东传、郑和下西洋到西学东渐,正是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不断成就新的文明形态,融汇成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文明发展长河。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带来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中国再次不断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而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在兼收并蓄中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创造了“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突出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站在人类历史发展高度,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创新发展。正是这种突出的包容性,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和独具特色。

突出的包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发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历史根基。其中,包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文化资源。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秉持开放包容、深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突出的包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贯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国,也要胸怀天下。因此,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把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与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结合,与推动“一带一路”纵深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同时,在贫富分化不断加大的今天,为世界贡献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在个人私欲盛行于世的今天,为个人贡献立己达人、群己协调的处世之道;在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的今天,为国家贡献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包容精神……总之,以突出的包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铸就实践路径,不断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高质量发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谱写当代华章,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突出的包容性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鲜明特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包容互鉴、多元融合的宏伟画卷,不同文明正是在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全球文明倡议既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有力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也是筑牢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鲜明特质。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高度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致力于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然归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为理念,倡导“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展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造就了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博大气度,为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文明之林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推动中外文明相互影响、互学互鉴的重要根源,从国际高端论坛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到出访期间躬体力行促进文化交流,再到亲自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同时,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既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智慧,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升华中,通过自身发展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蕴含的价值观,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天下观,再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的文明观,无不展现出中华文明包容的特质、包容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

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回溯历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写照。展望未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迈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必将继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自信自强,必将为促进人类文明更加璀璨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执笔人: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何琴,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