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文化艺术的重任与使命。艺术以多样化手法多角度参与乡村建设,不仅在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挖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村民文化认同中发挥美育效能,而且在重塑村庄形态业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实践效能。
【关键词】艺术赋能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重要任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文化艺术的重任与使命。艺术创作能对乡土资源进行艺术加工和价值转化,从而在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关系中,拓宽由乡土资源所延展的村民增收渠道,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能。
艺术激活农业农村资源,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艺术创作者对乡村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农村文旅资源的价值。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引导外来资源与本地资源相结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出一种自上而下引导支持与自下而上自然生长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模式。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传承非遗有助于促进传统手工艺发展,形成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链,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大对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文化和旅游部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国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经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也超过了2200个,培训了将近18万人,带动将近50万人就业和20多万贫困户脱贫。
艺术团队入村应对村庄地域资源进行深入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并促进其实现价值转化。艺术创作基于传统村落景观改造村容村貌,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多种产业融合创生的角度探寻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装置艺术下的稻田景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下的各种地标农作物品牌、因地制宜的艺术村环境风貌改造等,无不凸显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文化价值与应用价值。
空间营造也是艺术工作者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有效手段。中国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不同地域的人文精神、民俗风情等,是村民乡土情怀与集体意识的沃土。河南省修武县大南坡村曾因煤炭资源枯竭成为省级深度贫困村,如今该村以“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不仅摆脱了贫困、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并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现象级案例。艺术家左靖团队对大南坡村的艺术空间改造,以社会设计、长效设计、地方设计为基本原则,提倡艺术乡建设计要从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四个维度促进乡村发展、提升村民经济收入。该团队在保留村落景观的基础上改造设计书店、艺术中心、茶社等,让乡村建筑活起来,从而推动艺术与人居环境、生产生活、乡风文明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艺术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挖掘个人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提供了一个将百业百工百艺整合为乡村有机整体的契机,带动各方力量充分挖掘和展现乡村价值。作为乡村中百业的从事者,村民是熟悉当地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百工,而作为百工的村民又以百艺的丰富形式回应生活的朴实需求。因此,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于解决内生性问题,以村民为主体的艺术参与既是责任,也是进入乡村开展工作的前提。尊重村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充分调动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行动才会与村民发生内在关联,产生可持续力量。
艺术以其丰富的创造力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促进了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此外,多数艺术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生命情感的共情能力更为敏锐,这为后期与村民进行家园协同建设提供了无形力量,帮助村民提升对其所处环境和手艺创作的自信与价值认知,有效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教授团队以“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理念,在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展开了艺术乡建成功探索。团队深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启发村民讲述自己的故事,结合村民的实际和需求,对村民进行技艺培训与技能指导,使其重拾传统手工技艺,从而帮助村民实现从消极主体到积极主体的转变和在技能与思想上的双重提升。
落地对村民有用的艺术。艺术对我有用吗?这是艺术乡建一开始村民就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因此,须深入思考艺术对村民的回报问题,“有用”至关重要。经过丛志强教授团队的调研和多次现场观察后,葛家村两个艺术“有用物”快速落地,一个是在村民聚集点由石头和竹子垒砌的可坐、可躺、可靠的“人大椅”,另一个是在该村祠堂为儿童玩耍锻炼设计可爬、可钻、可跳的“树虫乐园”。这两个艺术作品深受村民喜爱,使村民切实感受到艺术确实有用,因此对团队的信任感与好感逐渐升温,也为接下来的深度参与打下良好基础。
启发村民做会做的艺术。艺术和我有关吗?这是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关系村民能否参与的直接问题。村民主体的深度参与是艺术乡建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村民在艺术乡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须发现村民自身潜能和发挥村民个体技能。一些长久以来被村民们忽略的传统手工艺以及生活技能等都可以重新再设计。丛志强教授团队以“断然拒绝、同意帮忙、愿意尝试、夫妻协作、主动创作、持续创作”六个短标题讲述原来会做面食、擅长缝衣的村民袁小仙成为布艺艺术家的故事;泥瓦匠葛万永成功将自家庭院改造为“桂语茶院”,还被邻村邀请去做设计总监;村民叶仙绒将家中老物件和孩子的字画装裱展出,当上了自家改造的仙绒美术馆馆长;等等。由于个人潜能被充分挖掘,村民个体价值得以彰显,自信得到明显提升,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极大增强。目前,葛家村已有乡建艺术家一百多人,不同手工艺门类艺术创作队伍十余支。
帮助村民做有利的艺术。艺术能赚钱吗?这是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艺术乡建须让村民得到经济上的回报。在艺术团队的帮助和启发下,葛家村的毛竹、石头等当地资源被发现利用,形成以民宿、文创等为主的乡土文化旅游产业,还筹办了“村宝创业季”村民陪伴式创业行动。如今,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葛家村走上了一条艺术产业化之路,除了庭院经济带来的旅游收入,村民们制作的布艺、竹编等产品也获得了可观的文创收入。葛家村已打造出4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以及300多个文创产品,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双增收。
艺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基层党建工作美学形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艺术公共文化平台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只有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艺创作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才能以真情实感触发人民的审美感知,不断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
艺术创作可以通过树立价值导向、关注村民主体、形成村民集体共识、形塑乡风民约,润物细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村民的行为准则,推进美丽家园守护与和美乡村建设。艺术创作在知、感、视、触不同的工作方法下所产生的新生活样态,包含文化、历史、教育、经济等多方面内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不是“艺术下乡”,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空中楼阁”,不可急于跟风,忽略乡村独特的在地性与差异性,忽视农民家园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而应发挥美育作用,利用美的感召力和共情力更有温度地开展实践。贴近村民的艺术正是来源于他们朴实的日常生活,浸泡在“用手思考”的手艺里,播撒在田间地头的种子里。应积极培育民间文艺组织与协会,加强村民与群体组织的联系,增强村民集体意识,通过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等环节的输入与输出,强化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满足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联结乡村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与情感,以点带面促进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与和谐共生。
基层党建与美学融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美学实践,以艺术设计手法将美学融入空间设计、文化建设、制度规范等各个领域,增进乡村党建内容的审美体验,提升基层党建载体的艺术性,增强党建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河南省修武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党建美学”概念,从“党建阵地美、组织生活美、党员行为美、制度设计美”四个方面,以美学改造村级党建阵地,打造党建美学综合体,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美学赋能、经济活跃、人民幸福”的有效道路。修武县打造黑岩村、韩庄村、河湾村等党建美学试点村,将党员行为礼仪化,将党员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通过互动性、沉浸式美感体验和网络交互技术,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审美认知与情感认同。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明显改变。该县秦厂村积极探索党建综合体与建筑空间的有机融合模式,以“拱”空间设计为例,既充分尊重当地传统半地下民居形态的美学意象,又呼应党群活动中心、党建功能延展区的空间布局。修武县的党建阵地美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使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使然。和美乡村既要体现形式美,也要展现文化美,“宜居、宜业、和美”的目标,表明了我国乡村建设总体上已实现从生存型乡村建设向发展型乡村建设的跃升。我国乡村的价值不是通过单一的经济指标体现,而是通过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指标综合体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以文艺创造力促进乡村创造力提升的乡建行动,既是文艺工作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时代使命的践行,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笃行担当。
(作者为昆明理工大学讲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靳佳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