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一本让人开窍的好书

——初读《乡村文化境况与活力》的心得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正是乡村振兴的魂,乡村“五个”振兴就包括了文化振兴。近几年我接触农村一线的同志比较多,他们都看到了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却又感到无从下手。读了程惠哲博士的《乡村文化境况与活力》,很受启发,这里谈两点学习心得。

一、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把家底搞清楚。很多一线的同志,谈起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基层党建,头头是道,提到文化建设,往往心中无数。

《乡村文化境况与活力》在研究过程中,花了近十年时间,对161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从丰富的民情村况信息中了解乡村文化,看到了乡村文化的境况,比如“文化设施设备简单,作用发挥不够多”。如果一线的同志也善于这样去了解情况、分析问题,一定会得到更丰富、更细微、更鲜活的东西。这样,自然会找到乡村文化振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了。

2014年我在三台县蹲点调研的时候建议写村史,正有着这样的考虑。当时我还建议村上的同志组织力量,或借助县乡文化人,抓紧走访村里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人,把他们心里装的故事记下来或录下来。我称这是“抢救历史”“抢救文化”。

最近有幸见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教授。我这几年研究乡村艺术化问题,知道丛教授在宁海县葛家村的艺术乡建做得非常好。在同丛教授聊天的时候,他说他已经组织学生把村上老年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正在整理,打算编辑成书的事。

这件事的意义,再过三五十年我们会更明白。但是,如果明白了才动手,事情便晚了,甚至再没有机会了。所以,现在就要抓紧把文化资源的底摸清楚,该抢救的必须马上动手。

二、文化振兴的关键是要激发它的活力。现在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文化归文化,生活归生活。墙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下一群人拳脚相加。如何把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通读《乡村文化境况与活力》,我理解,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力”二字。乡村文化的活力源泉在哪里?怎么激活传统文化?怎样把文化变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书中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的确,文化只有活起来才有意义。

金川县有一个叫德胜的村。这个以德著称的传统村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曾经出现不少社会问题,年轻人不管老人,邻里之间经常闹矛盾……后来村党支部由孝、善教育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如写《德胜赋》、办文化墙等等,弘扬传统美德,逐渐形成了好风气,呈现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村支部也由后进变先进。

蒲江县明月村曾经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从2013年起,该村深挖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明月窑”的故事,着力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激活了传统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成为新村民。新村民带动原住民,兴起了一批文创项目,办起了一系列文艺活动,改变了全村的精神风貌,推动了乡村振兴,成为艺术点亮乡村的好典型。

这些鲜活事例,让我们看到了激活乡村文化的潜力、希望和路径。

以上只是一个“三农”工作者的一点心得,虽然很有局限性,但也能说明《乡村文化境况与活力》这部学术著作,对实际工作者也很有价值,值得一读。

(作者:董进智,系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