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而言,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出现的长期增长疲软态势应引起更广泛关注。居民消费长期增长进程中伴随着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变迁,当前,供给结构调整无法与快速升级的需求/消费结构相匹配,造成有效供给不足,是隐藏在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问题之下的根源。因此,居民消费的长期平稳增长必须要以不断提升的有效供给作为支撑。弱化投资趋同、加强但不限于高新技术领域创新能力的培育、助推企业形成稳定预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是提升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居民消费 有效供给不足 消费结构升级 投资趋同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居民消费显示出长期增长疲软态势
居民通过消费商品或服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反映了居民享受到的效用以及福利水平。所以,当居民消费水平出现下降时,就意味着居民享受到的效用和福利水平也出现了相应下降。同时,居民消费作为需求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居民消费增速放缓时,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减弱,导致经济循环受阻,还有可能使经济陷入长期增长乏力的状态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要求。可见,持续推进居民消费增长也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举措。
受近年来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过去三年疫情冲击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出现明显的收缩现象。数据显示,2020年居民消费水平相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下降了2.2%。在进入2023年以来,虽然疫情等短期影响因素已经消散,但居民消费的恢复速度仍然不尽如人意,2023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7.6%,其增速仍然低于疫情之前的平均增速。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整体情况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除了受到短期外部因素影响之外,可能还面临着其他内部因素。
事实上,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象并非近几年才出现,自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速总体也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我国居民消费增速由2009年的10.5%下降到2019年的6.1%。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实际上还面临着长期增长疲软的困境。可见,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状态是由短期的收缩与长期的增长疲软叠加造成的。并且相比短期的收缩,由于消费的平滑性特征,长期的增长疲软态势往往不容易被关注。然而,居民消费的长期增长疲软趋势对居民消费福利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更值得被重视。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恢复速度不及预期,主要就是由于居民消费依然处于长期增长疲软的态势之中。对于宏观经济运行而言,短期中的波动现象难以避免,关键是要维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对于“平滑的”居民消费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对于促进居民消费以及扩大内需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应对并克服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态势。
有效供给是居民消费长期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居民消费总量增长进程中伴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
居民消费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除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变动和边际效用之外,传统的消费理论以及相关研究将视野多集中于居民储蓄意愿、流动性约束、收入不平等等需求侧因素。然而,实际发生的居民消费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虽然传统的消费理论也遵循这一前提,但在分析居民消费选择时,往往忽略了供给侧的因素。比如,在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中,虽然凯恩斯将有效需求界定为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社会总需求,但其将居民消费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等需求侧因素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实质上缺乏对供给侧约束的考虑。
像有效需求不足等这些传统的消费理论,虽然适用于分析居民消费的短期变动特征,但是,在分析居民消费的长期变动趋势时面临着严重缺陷。这是由于这些理论忽略了居民消费的长期变动特征除了总量增长之外,还伴随着供需结构的变迁。典型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变迁提供了理论渊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人们在满足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之后,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所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迁是一种普遍的客观规律,与居民消费总量增长相伴而生。
有效供给是支撑居民消费长期平稳增长的关键
如前所述,由于实际发生的居民消费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因此,供给侧的因素也会影响居民消费增长。为深入理解供给侧因素对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此引入有效供给概念:对于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等产出而言,如果其与需求相匹配,并且最终能够转化为实际的需求,则可将这些产出称之为有效供给,否则为无效供给。在这一概念下,可以提出两个重要的命题。第一,居民消费是以有效供给为支撑的,所以,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受需求侧的有效需求驱动,还受到供给侧的有效供给约束。第二,有效供给是与需求相匹配的供给,因此,当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在不断升级变迁时,供给结构也必须及时调整使其相匹配,才能及时在供给侧增加有效供给。
在居民消费的短期分析中,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可以忽略有效供给的约束问题,只需重点关注有效需求的变动情况。但在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的长期分析中,就必然还要关注有效供给的变动情况。在这里,与有效需求不足类似,可以进一步提出有效供给不足的概念:如果当前的有效供给水平不足以满足当前居民的有效需求,使得居民的消费意愿无法得到完全兑现,那么,就可以称当前的有效供给水平处于不足的状态。
对于居民消费的长期变动而言,当居民消费的需求结构产生升级变迁时,如果,供给结构不能及时调整升级与新的需求结构相匹配,那么,升级后的部分居民消费需求就无法被有效供给所满足,从而引发有效供给不足,进而抑制居民消费增长。与此同时,由于供给结构调整迟缓,使得部分资源仍然被配置来生产已不再符合升级后的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此时,由于这些产出无法转化为居民的实际消费,只能成为无效供给,并最终导致产出过剩与闲置。所以,在有效供给不足的状态下,消费市场处于供需不匹配的非出清状态,既存在着消费品和服务缺乏供给的状况,又存在着消费品和服务供给过剩的状况。可见,有效供给不足使得消费市场非出清抑制了长期消费增长。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最常用来判断居民消费不足的指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将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理解为有效需求不足即支付能力较低的结果,实际上,有效供给不足亦会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由于有效供给不足使市场处于非出清状态,居民的消费意愿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当居民收入增加时,居民的消费支出就无法同步增加,使得居民消费的增速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速,从而造成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态势。所以,当居民的消费倾向表现出下降趋势时,不能仅将其理解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还要考虑其是否由有效供给不足所造成。
除了通过市场非出清直接抑制居民消费增长之外,有效供给不足还会通过收入效应间接抑制居民消费增长。如前所述,当供给结构调整迟缓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时,同时存在着低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过剩与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这说明供给侧的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资源配置处于非均衡状态,因此,会对总产出的增长产生负向影响,进而通过降低居民的劳动与资本回报率,对居民收入也产生负向影响。而居民收入的增加是居民不断提升其消费能力的前提,所以有效供给不足还通过负向收入效应阻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进而间接抑制了居民消费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效供给不仅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的有效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还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所以,可以说有效供给在居民消费的长期增长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有效供给不足是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的重要原因
由于需求侧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侧的有效供给不足都会造成居民消费长期疲软,因此,就有必要理清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到底是由有效需求不足还是有效供给不足所驱动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促进居民消费长期平稳增长,以及实现扩大内需战略至关重要。
无论是有效需求还是有效供给,都是相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直接观察。然而,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机制存在差异,使得居民消费在结构升级与总量增长趋势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为识别我国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的主要原因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提供了线索依据。
首先,分析有效需求不足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机制。假设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只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供给侧的产出水平可以满足所有的居民消费需求。然而,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低于有效需求水平,且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同步增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时,居民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将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推动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如果此时的消费不足,实际上意味着居民对较高层次的需求不足,导致居民消费增长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更高层次的供给增加,居民消费就会增加。这意味着,实际发生的居民消费在其结构升级的程度以及总量增长的程度方面,都将随着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增加而同步增加,所以,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程度与居民消费增长率正相关。
接下来分析有效供给不足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机制。当居民消费需求结构随着收入增长不断升级时,如果供给结构调整迟缓,导致有效供给不足,那么,就会出现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的状况。并且,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程度越高,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也就越严重,从而造成更多的高端消费需求无法被供给满足,也会造成更多的低端消费产品和服务变为无效供给。所以,在有效供给不足时,消费升级的程度越高引起的供需不匹配的程度也就越高,从而使得居民消费增长受到抑制的程度也就越大。这意味着,有效供给不足会导致居民消费在结构升级的程度与总量增长的程度方面产生相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程度与居民消费增长率负相关。
合理测度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是识别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成因的关键。文献中通常使用国家统计局或者第三方微观调查中的八大类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以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占比来衡量消费升级,然而,这种方式一方面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分类过于宽泛,一方面没有包含金融服务等居民消费,难以准确反映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本文以2002年至2020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为基础,以分布偏度法测度了2002—2020年间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指数,相对更为准确、全面地衡量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
图1显示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结构升级与总量增长趋势。观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动趋势发现,2002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程度总体为正,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然而,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图中灰色阴影区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开始提速,这一现象意味着,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结构调整升级的压力也陡然提升。进一步对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程度与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虽然自2013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程度在逐步增加,但居民消费增长率却在逐步下降。这初步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程度与总量增长之间可能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当然,受短期疫情冲击的特殊影响,2020年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以及居民消费增长率都有大幅回落,但这不影响居民消费在结构升级与总量增长之间的长期负向关系。
结合居民消费支出的季度数据,将年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指数与居民消费增长率转化为季度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程度与居民消费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或者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总量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结合前文提出的识别线索,这一结果表明,造成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给结构无法随升级的需求结构及时调整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而非居民收入增速不足或消费意愿下降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另外,供给侧的一些经济指标,也为有效供给不足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比如,在2011年以来,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80%,表明供给侧的生产能力没有被完全释放。图2是我国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回报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从2010年以来,我国资本产出比整体持续上升,表明供给侧的产出效率在不断下降;而资本回报率相比2010年以前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进一步表明,在供给侧长期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现象,使得大量资本投入无法转变为有效供给。另外,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2015年末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背景下,我国资本产出比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的有效遏制,资本回报率也出现明显回升,从而也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了有效供给。
事实上,自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而总量增长减缓的典型特征表明,居民消费的总量增长问题已经变成了供需结构是否匹配的问题,隐藏在居民消费增速不足之下的问题根源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造成的有效供给不足。因此,要解决我国居民消费长期增长疲软的问题,还须从解决问题的根源出发。
推动有效供给提升的可行途径
如何通过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以推动有效供给提升呢?总体上还是要以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具体来看,有以下四条途径。
以弱化投资趋同优化供给结构
伴随供需平衡矛盾主要方面的转变,我国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思路亦做出相应调整。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曾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该理论成立的前提假设在如今已发生根本改变。我国应从实际国情出发,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探索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投资结构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在于,投资结构在行业层面存在着向少数行业过度集中的投资趋同现象。投资趋同对经济发展具有“倒U型”的作用。具体来讲,当经济体处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时,投资趋同可通过规模效应推动经济增长,比如经济新常态之前的中国以及当前的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但当经济体处于较高水平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居民消费需求变得高端化和多样化,投资趋同反而不利于供需结构匹配,会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如新世纪以来的美国就面临着相似的情况。
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推动产品提质与创新
创新是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弥合供需缺口离不开创新。满足需求的新供给,其源头在于创新,弱化投资趋同也需要借助创新产生新业态。由于创新取决于一国长期的知识、人才及资本积累等条件,营造创新环境要比指向性地加大要素投入更有效率。这就要求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热情,为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要认清创新的普遍性。创新的实质是“革命”,不是“改进”,亦不限于高新技术领域,要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高创新的信心、主动性。作为一般企业还要特别注重创新(投资)可获得“合理回报”,这是企业存续的生命线。要着力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
引导企业形成合理预期
企业投资生产往往是一种预期的反应,企业根据对市场的预期来决定投资生产的产品类型和规模。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分重要。市场方面,应使市场主体真正自主承担风险与损失,从而推动有效投资挤出无效投资、有效供给淘汰无效供给,构建规范有序的破产清算机制,强化市场优胜劣汰功能。政府方面,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社会职能,产业政策应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辅之以必要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此外,还应通过完善各项法规制度,打破市场壁垒,形成市场和政府的发展合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短期波动之后的恢复期,引导企业形成合理预期。将有关市场运行状况的信息以及政府要施行或者正在施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布并进行解释是引导企业形成合理预期的重要方式。此外,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前瞻性和应变性,使市场主体能够对政策环境形成稳定预期,亦是引导企业形成合理预期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目前关于企业的预期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能够更有效的管理企业的预期还需要更丰富的研究,这也是未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项目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创新需要软、硬件环境的支持,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应扩大对中小企业的开放共享,以弱化抑制创新的梯度,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
另外,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在消费品的供需匹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商品信息去消费市场中搜寻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生产者也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消费需求信息去生产与消费需求相匹配的商品,并将其输送到潜在的消费市场中。我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但是由于地理距离隔阂,各地区的消费市场并不统一,存在着市场分割,使得部分产出无法被潜在的消费者获得以形成有效供给。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支撑互联网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突破信息传递的地理、区域隔阂,通过两方面的作用来提升有效供给:一方面,通过促进市场一体化,扩大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的消费市场,增加了供需匹配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商品供需变动信息的传递效率,促进了供需匹配的效率和匹配度。
【本文作者为 贺京同,南开大学英才教授、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张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研究”(21ZDA037)的支持,项目主持人:贺京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2][英]凯恩斯著、徐毓枬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25页。
[3]Abraham H. 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50, No. 4, 1943, pp.370-396.
[4]贺京同、张斌:《有效供给、消费升级与扩大内需》,《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74—86页。
[5]贺京同、赵子沐:《以有效投资巩固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国家治理》,2023年第4期,第28—33页。
[6]那艺、贺京同:《以投资优化供给结构需关注预期行为》,《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9日,第3版。
责编:李 懿 /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