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石景山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城园融合、产业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个融合”文章,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一半山水一半城,石景山区先后实施两轮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十大攻坚工程”,厂区、园区加速向社区、街区转变,老工业基地展现出“一起向未来”的发展活力,书写了石景山生态优先发展、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崭新画卷。
[关键词] 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四个融合;城市复兴新地标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0-0068-04
石景山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当前正处于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城市复兴的关键期。全区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以打造“复兴之城、活力之城、美丽之城、品质之城”为目标,围绕超大城市城区老工业区有机更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化建设、城市精细化治理等领域做文章,加快推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赋予的“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努力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做好城园融合文章,打造复兴之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对城市更新作出顶层设计,指明工作方向。近年来,石景山区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全区城市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新首钢更新为引领,统筹推动老工业厂房、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和低效楼宇更新改造,带动“京西八大厂”和全区整体复兴。
加紧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聚焦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先后实施两轮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建成新首钢大桥、六工汇、冬奥广场、金安桥一体化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实施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国际人才社区等一批提升性项目,释放出大量载体空间。加快“体育+”“科技+”产业集聚,构建了科幻产业集聚区、北京市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等新兴产业高地,成功举办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昔日炼钢高炉如今成为最“秀”的标志。首钢园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日益健全,2022年向社会开放首年入园客流470万人次,举办首发、首展、首秀活动300余场,厂区、园区加速向社区、街区转变。以首钢更新为示范,加快“京西八大厂”老旧厂房保护性利用和创新性改造,推动老厂区不断焕发新生机。城市更新“首钢模式”获评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石景山区5次荣获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
加快实现老旧区域综合更新改造目标。大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整治,坚持“投建管”一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力量,构建多方参与、群众共治工作格局,已改造老旧小区建筑面积84.07万平方米,正在施工改造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216.48万平方米,计划“十四五”时期完成全部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开展西黄村、北辛安、衙门口、广宁村、黄庄村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抓好危旧楼房改建,统筹推进平房区、边角地更新改造,累计改造范围超4平方公里,建设回迁安置房近1.6万套,1.5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加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地铁M11线冬奥支线、S1线金苹区间、锅炉厂南路、永引渠南路、石广路等交通设施竣工运营,石景山水厂、西北热电中心、北辛安变电站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投用,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2023年安排重大投资项目176项,总投资1895亿元,将建成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和11号线西段北辛安站等项目,有序推进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石景山段、永引渠南路西延等道路建设,加大首钢怡和合作项目、华夏银行西部研发中心等项目推进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大永定河河道综合治理及高井沟、人民渠等重要水系隐患排查力度,加强浅山区平房村落等公共空间整治,全面提升强降雨等灾害应对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安全系数。
加强冬奥赛场和冬奥文化功能拓展与展示利用。科学谋划首钢滑雪大跳台、冬奥组委办公区、“四块冰”三大片区的赛后利用,建设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延续老工业文化脉络。冬奥公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展示冬奥文化的舞台和全新的跑马乐园。建成全国首个“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示范区,冰雪运动成为石景山区又一张亮丽名片。
做好产业融合文章,打造活力之城
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战略支撑,紧抓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落地实施的重大机遇,推动“一轴四园”重点产业功能区、“1+3+1”高精尖产业体系和“五子”联动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全区二、三产业占比已由转型前的7∶3反转为2∶8,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6.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90%,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级台阶,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活力、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建强“一轴四园”产业功能区。坚持区企协同、区域协同、央地协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长安金轴”,吸引现代金融业聚集,推进功能性总部及新兴金融机构落户,聚集金融机构200余家。实施银行保险产业园发展提升三年行动,建成中电科智能科技园(一期),推动新金融生态园与新智能科技园并行发展。深化中关村石景山园改革提升,以互联网3.0为核心推动园区产业经济规模、自主创新水平、空间承载能力、综合发展环境整体提升。编制首钢园产业发展白皮书,加速首钢园和全区产业融合。推动文创园特色发展,北重科技文创园纳入市级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试点,首钢文化产业园、郎园Park获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京西网红打卡地。
建构“1+3+1”高精尖产业体系。紧扣中央和北京市重大政策,打造京西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持续提升产业含金量,现代金融业成为全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交所石景山服务基地揭牌,全区首支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和全国首支科幻产业股权基金落地,成为助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加速跃升产业“含新量”,聚焦科幻、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新业态发展,大力推动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建成“五子”联动融入首都发展的新格局。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虚拟现实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创建“科幻之城”。围绕“两区”建设,坚持“产业开放+园区开放”并行突破,以国际开放合作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两区”优质资源集聚,建成首钢园公共保税仓库,成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的亮点成果。围绕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持续导入数字经济产业,引入智能算力中心,开展数字人民币场景试点,实现5G基站主要道路、产业园区等重要场所连续覆盖。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改造提升今鼎时代广场等一批存量商业综合体,新开业运营京西大悦城等一批商业项目,构建以首钢园为极核的“一核三圈多点”消费空间布局。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与津冀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巴威公司曹妃甸生产基地竣工,99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协同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惠及三地群众。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呵护4万多家企业扎根成长。出台“石新九条”“石惠十条”等系列惠企服务包。实施人才“景贤计划”,搭建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首都院士之家、北京侨梦苑、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等一批人才发展平台,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做好山水文化融合文章,打造美丽之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石景山区坚持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与街区整治,推动自然山水、古道村落、工业遗址、红色印记、文化创意等特色资源融合发展,打造“秀水石景山”,展现京西独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蕴。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一微克”行动,PM2.5年均浓度屡创新低。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水质考核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人居环境不断提“颜”增“质”。获评全国首批、北京市首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图景正呈现在市民眼前。
打好绿色生态保卫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三年时间完成市级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五年任务,累计造林3622亩,新增百亩以上大尺度公园板块8处。实施“西绿东引”“留白增绿”“增彩延绿”“四道合一”等工程,建成西长安街城市森林公园群、阜石路冬奥景观大道等工程,“山、河、轴、链、园”的绿色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中心城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31.49%、城市绿化覆盖率5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89平方米3项指标均为城六区最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9.32%居全市第一,“森林石景山、生态复兴城”的城市建设愿景从蓝图变为现实。
打好文物保护与街区整治持久战。制定实施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打造永定河生态文化、模式口历史文化、八宝山红色文化、八大处传统文化、首钢工业文化、创新及冬奥文化6张文化名片。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13处景观节点、23个重点院落、91家店铺精彩亮相。建设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让沉睡近600年的壁画活了起来,全面提升八大处公园景观和业态,加快法海寺、承恩寺等文保单位修缮和石景山古建群开放,串起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漫游石景山”线路,让更多游客走进来、慢下来、留下来。
打好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战。以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4.1万平方米区文化中心全面对外开放,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2000平方米街道综合文化中心、3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室,覆盖全区各街道社区,在全市街道(乡镇)文化中心效能评估中综合排名连续保持第一。创新“文化+”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助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建设“文化+”多业态新型空间,打造“书香石景山”和“博物馆之城”,让市民群众一年四季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的阳光雨露。
做好治理力量融合文章,打造品质之城
石景山区坚持把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强大动力,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
持续夯实治理基础。巩固深化拓展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建设成果,开展党建引领“全响应”行动,加强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建设,用好“石景山老街坊”等群众力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到全民“大合唱”。实施基层党建品质先锋工程,构建“一系统一亮点、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党建品牌整体格局。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探索“热线+网格”融合模式,试点“双派双考”机制,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持续强化精细化治理。开展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段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3条街巷入选北京市“十大最美街巷”,首都城市西大门更加有里有面。开展“品质社区”创建,让居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社区生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预付式消费监管模式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石景山区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获得“长安杯”,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开展“擦亮城市西大门”系列活动,让文明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群众“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每年80%以上支出用于民生。开工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3.6万余套,满足居民住房需求。组建八大教育集团,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断提高,“名校长、名师”工程成效显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石景山汇聚。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现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全覆盖。扩面推广“信用+医疗”服务模式,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5次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成功创建北京市食品安全示范区,目前正在努力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区医教养等基础民生领域不断释放红利,人民生活向更加美好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常卫,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