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黄希庭(1937年—),浙江温岭人,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心理学家。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及教育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及教育学科组召集人。在中国开创了时间心理学、健全人格养成教育、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高等学校心理学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当代教育名家”等荣誉。
记者:您在教学、科研及社会应用等方面为促进心理学走向大众作出了重大贡献,请分享几点您的治学理念。
黄希庭:谢谢你的访问。关于治学我有以下四点原则。
第一,追求真善美。心理学是一门探寻心迹、理解人生的学问,其目的便是点燃心灵的真善美。因此,要按照健全人格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老老实实做学问。应该勤奋、严谨、创新、求实,做一个正直、诚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教师自己在教学科研中以身作则,成为一盏明灯,才能点燃他人的心灵。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我们中国心理学要逐步从跟随式的低层次创新向引领式的守正创新转变。马克思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个基本观点不能动摇。在心理学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以及认知心理学、进化论心理学等。但是,他们都没有跳出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型,不是仔细地深刻地分析文化,特别是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深刻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意识到要做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因为我国的社区心理学中就蕴含着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现当代的优秀文化。所以,我的创新理念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引领式的创新,我们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
第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早在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曾对实事求是作过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中国的心理学必须成长在自己的大地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从中国的实际来研究中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而不是把国外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硬套在中国人身上,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个理念是我们很多年前一直倡导的。跟随国外研究者做研究,也应有创新观念。例如,我们就是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时间心理学的。通过分析,我们提出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这样我们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便头绪清晰了。这是基于我们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这个理论模型。另外,我们从中国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了解中国社区的特点、发展模式和实际遇到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探究个体、社区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性质、结构、机制和规律等。只有对这些规律有深刻的把握,才能真正去研究并解决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真实问题。
第四,坚持系统分析的观点。我在1987年就发表《试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其中系统论原则是方法论原则中的重要原则。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很少是以孤立的某种成分存在的。我们应当把人的心理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从整体的角度对人进行系统分析,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元素加以分析。另外,系统分析观点还要求把心理现象看作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维度的不同水平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此外,系统分析观点还应该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进行切入。心理现象的静态是相对的,但是动态是绝对的。最后,系统分析观点应该要对心理现象的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我们要使个体与其生活环境相协调,既要顺应环境又要改造环境,以获取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分析。正是人们的心理现象与周围环境交互、统一,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多元文化。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特别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您如何解读其战略性与指导性意义?这对“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启示?
黄希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为新时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心理学这门学问的宗旨与目的是点燃心灵的真善美。所谓真,就是追求真理;善,就是仁爱之心;美,就是指引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那么,如何来解读其战略性与指导性意义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要充分发展,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是前提条件。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心理健康基础上的复兴。深刻理解这一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切含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这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人心的工作”这一论断。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请您谈谈,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心理学界应有哪些作为?
黄希庭: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光荣是因为前人没有做过,而艰巨则引起工作量浩大,可能需要学者穷尽毕生精力而从事此项事业。所以,我只能从我个人角度谈一点看法。
首先,应当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心理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非常有必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没有理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以我们团队研究了30余年的价值观问题为例,我们参照前人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的需要,将价值观分为10大类,最先把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获得了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这背后,就是因为我们对国外价值观理论在中国文化环境适用性的怀疑。
其次,应该努力进行方法创新。只有方法创新,中国心理学才能走向世界。一方面,必须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果我们的研究选题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做的研究都是验证别人的理论,最终跟着别人的研究亦步亦趋。我们研究问题应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具体地说,心理学研究问题来源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来自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例如,我们团队所做的中国社区心理学的问题、价值观的内化问题、共同富裕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都是国家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应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国家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心理学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最后,应该大力推进应用创新。目前,我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已经6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希望心理学能够走进家庭、社区、学校、机关、军营、企业等。我们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是为了点燃心灵的真善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的发展。近些年,我不遗余力地倡导中国社区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就是为了将心理学进一步推向社区,推向大众,推向社会现实生活。我认为,要在应用实践上有所创新,必须以国家急需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真正要做好应用实践工作,必须真正潜心深入基层,掌握基层人民真正的需求。
记者:推进理论创新的“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请您谈谈发掘中华文化的优秀心理学思想,具体有哪些内容?另外,请您从心理学的领域谈谈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希庭: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例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耻、勇等都是中华美德。这些美德,既是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人格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陶冶了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进步。
一方面,中国传统美德应当反映在现代心理学基础研究之中。中国古籍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理应成为我们发展自己心理学思想的宝库。例如,中华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仁道”,把个人放到跟他人、跟集体、跟社会、跟大自然的关系当中来看,不仅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家庭的和谐、追求社会的和谐,而且还追求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人与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等等。因此,开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我国社会的文化和历史,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用中国人的视野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应用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例如,《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说明“情志相胜”的基本原理,即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调节因另一种情志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目的。
记者:您一直十分重视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个性化成才教育”实践,能否阐述一下心理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黄希庭:所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服务。走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路子,要在指导思想、学术体系、研究方法、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首先,心理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是学科发展的要求。西方的心理学不是普世的心理学,这是心理学学科走中国化道路的前提基础。一方面,以人格心理学为例,当代人格心理学的人性假设都是西方哲学的人性观,即便人本主义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也与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不一样的。西方人本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是以“个人”为本,而中华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则是以“社群”为本。
其次,心理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是心理学性质的要求。人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的二重性,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二重性。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并不能满足心理学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越需要适用性的方法。传统的以变量为中心探讨共同规律的方法,固然是心理学科学化的标志之一,是心理学主流的方法,但不可否认正是建立在这类原则范式之上的心理学,在过去百年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人为中心、探讨特异性的使命,以科学的名义和可重复性原则系统地压制更具生态效度方法体系的发展,阻碍了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无论是从心理学发展的现实轨迹,还是我国对心理学的多样化需求出发,将中国化作为心理学发展的策略之一,才能提供内容体系完善的心理学,这也是心理学性质的要求。
最后,心理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是心理学服务应用实践的要求。从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来看,实践应用是心理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心理学中国化是回到中国心理学事业发展的学术定位:以知识和方法的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实践,服务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于民族复兴。
记者:您对中华文化有很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地。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实质反映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呢?
黄希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敢说有很深的积累和独到的见地,我只是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心理学研究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在中国心理学中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中国化中的指导地位,是当代中国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国家心理学的根本标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
二是秉承中华文化的主体脉络,实现理论创新。当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并不是普世的心理学,必须坚定地走中国化、时代化和原创性的道路。首先,虽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心理探索历史,也总结出了一系列心理规律,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科和特色理论。这就需要扩展心理学的视野和设置文化学的框架,将中国心理学看作与西方实证心理学具有同等文化价值的探索。其次,强调文化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不是一味强调“本土性”而放弃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机会,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要求。
三是以新时代社会实践为导向,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心理学只有立足于相应的文化背景,以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关注和强调社会应用,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具体而言,以下两个方面可能是未来中国心理学社会实践导向的重要方向: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土壤。立足当代中国的实践,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经验,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不断为新探索新实践作出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中国化理论繁荣发展的主要抓手。另一方面,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党中央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心理学工作者立足于中国人心,立足于基层,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实践,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为中国的社会治理、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记者何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