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速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充分认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数、绿”融合让环境治理更加科学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汇聚国内优势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力量,以“1+X”模式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科技攻关、加强技术帮扶,有力支撑了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等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助力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在环境治理层面,更加注重五大协同,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以“数、绿”融合支撑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例如,针对大气环境多污染物控制协同,研发移动源近零排放、氮氧化物(NOx)超低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技术的多源监测数据平台,实现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常态监控,解决大气环境监管力量薄弱、方法手段单一的痛点。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中针对水环境多目标协同,突破了全局管控、多部门联动、统筹协调、信息共享、统一决策指挥等多目标优化的模型及算法,实现“三水”统筹下的精准溯源、实时模拟、前瞻评估、智慧管控。
“数、绿”融合让生态系统更加多样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运用“中国魔方”草方格、“五带一体”固沙防护体系、“光伏+治沙”等新技术新模式,采用无人机飞播造林种草、物候监测系统等技术,助力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助力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降”,使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一方面,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以“数、绿”融合提升生态修复技术的适用性、可靠性,努力寻找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佳平衡点。例如,基于不同区域水文、大气、生物、社会、经济等领域数据,建立大数据模型,研究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演变特征、驱动力和反馈机制,明晰不同生态功能区下应采取的最适宜修复技术。另一方面,建立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管理平台,对生态脆弱区的沙土、气候、水分、优势植被种群等综合研判,为解决荒漠化、石漠化、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提供因势利导、量体裁衣的辅助决策,修复破损自然生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数、绿”融合让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稳健从容。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等均稳居世界第一,向全球提供了50%的风电设备、8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助力全球碳减排事业。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数、绿”融合助力双碳目标稳步实现。例如,聚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关键问题,开发新一代综合决策支持模型,评估社会经济影响与潜在风险,确保降碳的同时能源链、产业链、供应链等链条安全;在控制碳增量方面,研究火电、钢铁、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支撑技术;在削减碳存量方面,将优化算法引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负排放技术,实现可计量、可控制、可调度的智慧碳减排。
“数、绿”融合让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全社会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为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共受理转办群众的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阶段办结28.6万件,解决了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助推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但是,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数、绿”融合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仍须将数字化、绿色化深入到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持续通过“数、绿”融合在网络空间加大宣传绿色发展主旋律,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及和推广数字政务、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单车等低碳生活新形态,这些新形态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技术模式上的转变,更是思维模式上的变革。例如,以数字技术变革科普宣传方式,让“深奥”的科学知识接地气、“高冷”的科研成果有温度,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建设碳减排数字账本,做好消费端减碳工作,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对个人碳减排行为进行量化和记录,并作为衡量对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的基础和依据,增强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推进社会公众碳账户构建,用“数据大脑”描绘“碳足迹”,将居民低碳行为转化为个人账户的“碳积分”,凝聚最广泛的“绿色共识”,让低碳化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