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刚过,在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龙海灌片种植整改项目上,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操纵着智慧农机的项目人员正在忙着收割。这片地块由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旗下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实施修复。
如今,这片横跨5个村落、占地近1000公顷的稻田,近六成土地首年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其中近三成达到500公斤。谁能想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从前是十年九旱、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长期以来,由于龙海灌片土壤板结、碱化度高、有机质匮乏,作物在这片土地上难以生长,大片气温适宜、水源充足的广袤地块只能“撂荒”。就在1年前,龙海灌片还是白花花的“碱巴拉”,土壤平均pH值(酸碱度)达9.31,远超出常见植物可存活的正常范围。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谦介绍,轻度盐碱地可采用以种养循环为主,再加上有机质还田、种植耐盐碱的牧草或农作物等方式来改良土壤;中重度盐碱地可采用“工程降盐压碱+土壤生态构建与地方提升+耐盐吸盐作物种植”的方式改良土壤。
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曲风臣说,中国中化深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在盐碱地治理关键产业链环节上积极布局,初步形成盐碱地治理的综合优势;在盐碱地治理方面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提供全链条的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对东北地区盐碱地成因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盐碱地修复技术体系,依托在土壤改良与修复、种质开发和农田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打造出一套综合治理体系及一体化解决方案。”曲风臣说,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中化环境的项目以“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构建改良和培肥物料一体化施用技术,缩短耕层淡化和熟化时间。同时,选用耐盐碱水稻品种,对未开发的盐碱地进行种植整改,施用微生物菌肥等提升地力,提高水稻产量。
把盐碱地变成粮仓,除了土地、种子、肥料传统种植“三件套”外,还离不开“智慧大脑”。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块易裂的特性,项目应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水稻灌溉系统,在田间地头安放水渠流量监测仪。监测仪配备pH值、压力水位、水温等多个传感器,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到服务器,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精准灌溉。
截至目前,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已在吉林省白城市开展了4.1万亩盐碱地(水田)治理工作,预计3年至5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为吉林省新增十等水田3.3万亩,年增产3330万斤水稻;开展的3.6万亩盐碱地(旱田)治理工作,预计3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实现年增产4320万斤玉米。
“如今,我们实现了农业技术的多次升级迭代。盐碱地上也能种出更多米质好、价格高的水稻品种,而这些优质产品也给本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说。龙海03片区龙沼项目区种植户郭宗尚对此很有感触:“此前,住在周边的农民只能小范围寻找碱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小片地块种植水稻,收成仅供全家糊口。中化环境龙海灌片盐碱地项目实施以来,我亲眼见证了挖掘机破开碱壳、改良剂撒入土壤、水源充盈田块、秧苗旺盛生长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