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大思政视域应运而生,有助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及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是指在高等院校中,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与整合,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涵盖各类学科与专业的课程体系。它旨在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构建起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推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建立课程学科体系
大思政视域开拓了高校思政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教育工作者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方向,建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推进思政课程改革。首先,坚持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思政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核心,要把思政课的地位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思政理论课在全校范围内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思政课程要注重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其次,高等院校要组织领导各学科教师,针对各自专业领域不断深入学习,挖掘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整理相关知识点,互相帮助引导,推动各个知识点和要素互相渗透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进步。再次,推动各学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各类学科与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贯穿于全面培养过程中。例如,在专业课程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目标意识。
激发激励制度活力
有效的动力机制可以鼓励高等院校思政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创新,保持探索的主动与活力。高等院校要建立动力激励机制,推动科教协同并进的育人模式。首先,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思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升以德育人的理论自觉和自信。其次,从激发学生自主受教育意识出发,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如黑板报、宣传栏、警示标语等文化设施以及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开设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再次,利用学生会、学校党支部等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完善学生组织制度建设,开展评优评先等活动,激发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增强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统筹协调力度
高校思政工作的统筹协调是确保思政体系构建顺利进行的关键。思政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学科,需要充分协调各方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形成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合力,确保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首先,需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思政工作机制,包括明确的职责分工、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大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等多个维度,把思政教育和德育价值观念贯穿育人的所有环节,推动全方位育人的实现。其次,高校还需要培养和选拔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思政工作骨干,加强对思政工作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整体工作质量。再次,高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校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逐步纳入思政教研评估中,实现协同育人整体联动,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有效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的重要支撑,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培养提供有力保障。首先,高校应当明确组织管理在思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纳入整体思政工作框架中,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组织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其次,高校需要制定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思政理论素养。再次,高校还应积极发挥院系领导和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推动组织管理与思政工作的紧密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进步的新局面。此外,高校开展组织管理的教育培训与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习班等方式,向师生传递组织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通过个人导师制、实践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组织管理工作,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增强组织管理能力。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推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一定步骤。包括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包括评价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增强对思政教育评价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其次,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如需要保持科学性和客观性,明确评价指标和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综合反映学生思政教育的全面情况。再次,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力求将评价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最后,评价结果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提供改进思政教育的具体建议和方案。通过评价系统的实施,高校可以及时了解评价结果,进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效果。
在大思政视域的引领下,高等院校应积极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坚持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协同育人、高效育人模式。建立科学课程体系,发挥激励制度活力,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不断提升组织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推进,建立多元、立体、全面的人才培养新局面,确保高校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柳州工学院 郭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