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理响中国文章配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党和国家重要文件首次明确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宝贵精神财富,代表着独特的精神标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逻辑耦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重要资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生动载体。因此,我们要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以红色文化“为何融入”“以何融入”“何以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逻辑主线,理解好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逻辑耦合,探寻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从而以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为何融入”:红色文化能够增进各民族人民的政治认同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谋求自由解放、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辉历史,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政治和情感记忆,具有广泛的价值认同基础和群众基础。红色文化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展现出来的鲜明政治品格。丰富红色文化记忆载体和媒介,激发情感共鸣,强化集体记忆,让各族人民通过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追思英雄情怀、感受革命精神,在历史记忆中找到情感归属。因此,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能够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终引导各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好“最大同心圆”。

汉中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记录着汉中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奋斗和牺牲,红色故事鲜活地传承着红色血脉,书写着汉中各族儿女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这一主线,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着力点,把保护传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和铸魂工程来抓,深耕地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注重用好用活地域特色红色资源、讲活讲好地域红色故事,发掘和传播红色文化价值,运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红色基因传承融合,全方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凝聚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何融入”: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是融入的独特素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优良品格。因此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自觉从红色中汲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心、外化于行。

红色文化以外显符号和内在意义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纪实、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红色文化最为鲜明的旗帜。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依托陕西理工大学、市区县党史研究室、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研究机构,加强对汉中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和高度凝练,总结提炼出红色文化孕育、传承、弘扬与传播的基本规律,形成独特的地域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教科书”,以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何以融入”:坚持“三个强化”凸显融入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因此在融入的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是强化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功能。“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俨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近年来,汉中市充分依托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等,凭借互联网传播快、覆盖广、受众多等特性,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和方式,着力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平台和数据库完善,完善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拍摄汉中红色革命历史纪录片、红色革命历史影视剧,建设汉中红色革命文化主题影院,建立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的资源库与文献资源数字传播体系等,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让红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不断增强着红色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让红色文化真正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激发各民族团结奋进的蓬勃力量。

二是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深化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通过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资源转化为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养分,引导各族人民从内心深处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自己的心灵高地,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对中国共产党高度信任和对中华民族的由衷自豪中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如通过创建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推进《烽火天汉》《何挺颖》《汉中红色革命文化丛书》《长征一家人》等文艺创作;编写《汉中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教学读本》,推进汉中红色革命文化进教材;编纂《汉中红色文化丛书》,全景式展现天汉大地的红色革命历史;打造集举办红色革命文化报告会、主题展览、研讨活动、影视剧展播等活动于一体的、具有汉中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体验场所,组建“汉中红色革命文化宣讲团”,以特殊纪念日与重大节假日为契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讲好汉中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彰显汉中在革命实践中的历史贡献,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红色遗迹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从红色沃土上汲取精神养分,让红色基因的根基命脉代代延续。

三是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意识。汉中作为革命老区,孕育了厚重的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色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南郑何挺颖烈士故居等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涌现出了何挺颖、陈锦章、陈浅沦、杨育才等一大批革命英雄和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围绕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如加强对革命遗址进行修复性保护,加大红色革命遗产保护利用力度;编制《汉中市红色革命文化振兴发展规划》,将红色革命文化传承振兴工程纳入汉中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利用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打造经典红色文化旅游研学线路等等。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用“身边的故事”教育各族人民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接续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凝练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增强“五个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文化认同这个最深层次的认同发挥好民族团结之根与民族和睦之魂的作用,最终融入人民血脉,坚定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树立文化信心、增强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批判各种谬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新时代接续奋斗者与辉煌历史书写者。

作者:汉中市委统战部部长 邱仕伟

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陕南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23HZ1283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