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更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中西部地区应通过构建科技创新骨干网络,聚合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形成高质量科技供给,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突出产业创新“链长”作用,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构建中西部科技创新骨干网络的出发点。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只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活,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作为科技创新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应用研究前承基础研究、后启成果转化,直面国家战略、社会刚需、市场预期、人民群众期盼,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研价值。但是,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单纯依靠政府规划或市场资源配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的企业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一直以来,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中西部地区虽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不低,但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掌握的关键技术和高水平专利发明数量有限。中、西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和不及东部的一半,产业驱动效应和竞争力远不如东部明显。因此,中西部科技领军企业更应强化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科技创新链条中“链长”职责,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将产业技术瓶颈问题拿到实验室解决,打通产业化瓶颈。中西部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应主动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助力打造新的产业形态,加强应用学科与企业、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在科学研究方面促进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多维契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师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产业紧密结合,在社会服务方面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多措并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迭代升级。
发挥高校院所创新引领作用,以加强夯实基础研究作为构建中西部科技创新骨干网络的突破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纵观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源于基础理论的突破,并同时催化社会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更高台阶。而绝大多数的科技创新,都首先来自科学家灵光乍现式的创新点,然后在各类创新主体的密切配合下,逐步投入应用形成高原,有的更进一步形成高峰。可以说,只有拧开基础研究这个总开关,科学技术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活力。科学和技术虽然研究范式各不相同,但却始终密不可分,在相互联系中朝着各自的方向展开,形成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表现为对技术的归纳形成知识形态。而技术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现为对科学理论的运用形成物质形态,这其中既有偏向对基础、理论等的底层研究,也有偏向产业、解决重大工程中科学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中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争取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领域、顶尖水平、发展方向,以更高站位和更快速度突破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关键基础材料等这些根子上的制约,在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上下功夫,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成果,在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中当主角,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体现科技战略力量集成效应,以统筹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构建中西部科技创新骨干网络的发力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支撑力量,既是国家引领重大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布局配置。随着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学科更加交叉融合、产业更加跃向高端,科技创新范式加速变革,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加速重构。同时,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还不平衡不充分,存在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现象。要想抢抓先机、把握机遇,就需要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统筹协同、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竞争实力与发展潜力。中西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各支队伍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依托,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任务为载体,以区域优势特色、已有建设基础为重点,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联合争取国家大科技平台、设施、基地布局,凝聚团队密切合作、衔接交叉、协同攻关,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解决一批全局性前瞻性科技问题。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搞简单的拼凑和同质化发展,而是差异化发展、互补化设置,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数字经济模式转型,从单纯依靠人财物等要素投入线性产出科技成果向实现倍数甚至指数级投入产出比转化,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化,从资源支撑力向科技创新力转化,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培养汇聚创新人才作为构建中西部科技创新骨干网络的支撑点。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作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和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中西部高等院校要深刻把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支撑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基础学科众多、基础研究底蕴深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优势,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战略、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聚焦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全方位谋划布局具有中西部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密切联系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结合学科专业知识的规律性、系统性,优化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为科技创新骨干网络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基础知识扎实的青年学子和创新引领能力卓越的顶尖大师。聚焦国家战略导向和重要学科领域,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指挥棒导向作用,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使中西部地区成为汇集全球高端人才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从国家发展的整体视角看,创新活力是各个区域的创新所形成的合力,其中中西部地区的作用和潜力不言而喻。广大中西部科研人员要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区域分布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科技创新骨干网络、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贡献智慧。
(作者系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