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胸怀天下:中华文化自信的鲜明特质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摘 要:中华文化何以自信?必须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中寻找。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优秀的人文基因被中华儿女一代代传承,指引和启迪新的历史实践,胸怀天下就是其中之一。胸怀天下内在具有的时代性、人民性、全球性,塑造了中华文化热爱和平、海纳百川、平等友善、包容爱民的鲜明特质,为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立场、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胸怀天下 文化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经济腾飞之梦,也是文化复兴之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复兴是更基础、更壮阔、更深厚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并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与2013、2018年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相比,会议名称增加“文化”二字,从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角度赋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思维更为开阔、格局更为宏大的中华文化传承复兴使命。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必须阐释好、挖掘好、运用好胸怀天下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供鲜明的中国立场、观点和方法。

胸怀天下筑造中华文化自信的优秀基因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历史经验和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实践积累。讲清楚胸怀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根基,才能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优秀的人文思想支撑,为充实当代中华文化宝库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养分。

绵延不绝的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积淀了深厚的胸怀天下优秀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何以自信?必须从文化主体性中寻找一脉传承的优秀基因。

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下善治、天下大同的大理想、大胸怀。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从心起论,强调修己立德,通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国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大学》,列举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次序有条不紊,心胸步步打开,到了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安宁,天下百姓得到善治。

儒学文化以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明辨是非的正义之道为原则与人交往,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将心比心,真诚地与人友好往来。这一交往准则贯穿在个体的交往实践,处理家庭事务的齐家实践,治国安民实践,乃至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实践,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仁爱心地和源远流长的友善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蕴含着古代民本治理的核心理念。《礼记·礼运》篇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理想的大同世界是天下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青少年能够接受良好教育,青壮年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老年人能够得到关怀安享晚年,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坚持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发展的、实践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的演进进程,为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深厚的理论铺垫——它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还是一个历史命题、实践命题。“天下”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联结成为一个密切交织的交往整体,全球大分工、大生产、大市场推动世界各国走向合作、开放与交融。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的世界市场逐步成型,驱动着世界历史向着经济全球化方向迅速演进。马克思把世界历史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拉到社会运动的事实中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的行为,而是纯粹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1]。世界历史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生产、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市场的推进。世界市场形成直接导致各国之间互相依赖程度加深,封闭自守的状态成为过去。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思想阐发了一个人类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塑造的新历史阶段,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后的新世界,各民族的生产方式日益完善,从封闭走向开放,全球性分工超越了以往的民族性分工,“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的历史”[2]。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中的“世界”,是全人类密切往来、商品经济的世界。在世界市场的驱动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整体化、一体化进程进入空前加速时期。

毛泽东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战略眼光

毛泽东同志以放眼世界、指点江山的寰宇气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引领中华儿女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将中国的革命事业纳入世界革命事业的视野之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4]。四海同胞,天下一家,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社会主义就是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好:“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5]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心系世界的永久和平,指出“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6]。秉承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和平理想,毛泽东同志坚决反对侵略战争,积极支持世界各个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他指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7],“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8]。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勇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畏艰险救本民族于危亡,也提振世界各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信心。

邓小平理论坚持胸怀天下的开放格局

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胸怀天下的历史视野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形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准确研判了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这是中国制定发展道路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依据。

邓小平同志将“坚持胸怀天下”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落实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治理实践,积极推动中国市场融入世界市场的天下贸易之中,开创了中国经济建设新局面。邓小平同志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通过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9]在全球联系日益密切、广度和深度纵深发展的时期,中国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学习吸收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以及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果,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之路。坚持胸怀天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华儿女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人民在交通、信息、技术等工具载体上已经进入了交流无碍阶段。在新航路开辟初期,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交通工具落后,世界各国想要沟通往来尚且处在“能不能”的技术瓶颈期。今日之全球,伴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为全球沟通提供了信息平台,国际社会的交往已经处在了“想不想”的理念碰撞阶段,价值共识、利益共识越来越成为推进全球交往的关键核心因素。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出现了一个悖论现象:一方面是科学技术推进全球交往越来越便捷,地球村民的距离感、空间感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地球村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并没有拉得更近。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历史积累。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胸怀天下的历史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为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滋养和思想养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传承好坚持胸怀天下的优秀文化基因,让优秀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茁壮成长、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胸怀天下开启中华文化自信的光明前景

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对民族先进文化的自信心,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先进文化。在当代社会,有先进的文化,也有落后腐朽的文化。先进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先进文化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对民族文化已经成型的丰硕历史成果的自信,又是对民族文化创造能力、自我革新能力的自信,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总结好历史经验,立足当下实践开拓创新,推进先进文化更好地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总结历史经验,开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光明前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禀赋和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中国历史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段话深刻阐明了历史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互动联系。立足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筑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优秀基因,用理论指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推动中华文化的时代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胸怀天下饱含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平等友善、包容宽厚的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小节提出三方面内容:“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善于洞察天下历史走向、人类文明进步潮流走向,树立胸怀天下的大局观、文明观、时代观,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把准时代脉动,守正创新,做时代的弄潮儿。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善于发现世界性问题,站在世界各国人民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助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治国经验,站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合的理论视野,给世界进步注入正能量,给文明互鉴添光彩。中国共产党推动建设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为各国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大同世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打开全球视野,善于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胸怀天下注入中华文化自信的创新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挺立自信的不竭滋养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部署上的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的胸怀天下,既有理论之体,又付诸实践之用,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到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创新进程,是积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成果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蕴含着古代治理的民本价值理念。在治理者和被治理者这对君民关系中,《尚书》将百姓比喻为“天”,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治理者要心系百姓的冷暖安危。儒学思想一以贯之地提倡德治仁政,治国理政重在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乃百姓之天下,其治理主体是最广大的百姓群体。孟子主张以仁政得民心,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辞,顾炎武道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为中国人民排忧解难的同时,也坚持胸怀天下,推己及人,为世界人民谋进步,增进世界人民的普遍福祉。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建强文化主阵地,担当起文明交流使者,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从文化传播内容上,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放包容,创造全国乃至世界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作品,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彰显更大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用好海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版权交易、文化交流、海外印务、进出口贸易等海外业务,积极推进图书、版权、产能、机构、资本走出去。在文化传播技术层面,坚持守正创新,勇于创造新技术、拥抱新技术,运用前沿技术。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深化与全球一流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与交流,将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融入文化产业内容生产、传播、营销、服务等过程,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服务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推进思想理论创新,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全球政治经济等领域涌现出的新形势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深刻分析全球交往纵深发展的形势下形成的新时代世界观、天下观。处在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都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地球村民期盼和平的政治环境、发展的经济环境、文化平等交流互鉴的人文环境,中国倡导全球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文明倡议,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寻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共同的合作利益、共享发展的权利、共同担起国际责任,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胸怀天下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何以自信?中华文化自身拥有的时代性、革新性特征是关键原因之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对“胸怀天下”的时代化阐释。把胸怀天下作为思维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胜利远航的不竭动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

坚持胸怀天下,是引领时代、把握时代的基础视野。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的研判。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不观世界之全局,难以谋中国之一域,只有把中国放进世界之大局,放进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更客观、准确、理性地分析中国的当下与未来,前瞻性地做好战略谋划。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跳动脉搏,也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不息命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历史发展的大势浩浩荡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传播国际正能量,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的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立场决定价值,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站在天下的立场、世界人民的立场,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行天下之大道的光明方向,超越一国一域一族的视野,蕴含着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许和向往,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为建设一个美好世界提供正确的理念指引。

全人类共同价值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胸怀怎样的天下、怎样胸怀天下的深邃智慧。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人民的立场,胸怀和平与发展的天下、公平与正义的天下、民主与自由的天下,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和睦相处、合作共赢,世界繁荣才能持久,全球安全才有保障。习近平主席向“2021从都国际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将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坚持互利共赢,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合作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中国共产党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作为敢于担当、负责任的世界大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全球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直面问题,面对重大问题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这是贯穿在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中的一条重要主线。

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关心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政治担当。推进世界进步,需要全世界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全球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难题。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将同各国政党一道,通过政党间协商合作促进国家间协调合作,在全球治理中更好发挥政党应有的作用。”

伴随着全球交往的日益密切,全球性问题表现出的多样性、全球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共产党不仅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想问题,也从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出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想方法、谋出路。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战略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4]《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4页。

[5]《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页。

[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4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8]王泰平:《新中国外交 50 年》(中),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14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责编:周素丽 /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