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英雄叙事的时代书写

——读丁小炜报告文学《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阳开》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也是文艺创作不朽的主题。军旅作家丁小炜创作的报告文学《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阳开》,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入选“人民英雄——国家记忆库”。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党史宏大叙述和文学在场叙事相衔接,用带着家国情怀、历史温度和文学质感的笔触,不仅写出了江姐故事的文学性和吸引力,也写出了红岩精神的真实性和穿透力,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时代性的精品力作。

《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阳开》,丁小炜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8月版

思想与情感的沉淀。一个作家,他所选择的题材和方向就是他的思想、情感与信仰的艺术向度。“江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艺术形象,关于她的纪实文学作品很多,采写这个人物的难度很大,难以“鲜为人知”。作者决定要写江竹筠,则是因为他的故乡重庆云阳,那是一片深情的土地,他从小就听到很多江竹筠和她的丈夫彭咏梧在云阳从事革命活动的故事。因此,无论创作的困难多大,写作的热情依然在他心底澎湃。历史值得重温、英雄必须缅怀,当英烈的身影和故事渐行渐远,作者决定再一次怀着崇敬之心,去打捞记忆之河深处的那些感人故事,即使是一个瞬间、一张纸片、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一个作家被生于斯、养于斯的热土所打动,被这块深情土地上可敬可爱的人民所感动,他的文字自然会浸透情感力量,具有精神重量。作者丁小炜是军队党员领导干部、军旅诗人和作家,又是重庆云阳人,他写作江竹筠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优势、文学优势和情感优势。作者始终以第一视角进行呈现,大都是“有我”的状态,从最深切的直接体验出发,并将自己化作那段历史的介入者和见证者。于是一个洋溢青春理想、怀揣坚定信仰、满腔大义凛然的江竹筠,逐渐从血雨腥风的历史深处走来,从作者的笔下走来。

历史与当代的呼应。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影响精神世界的作品,无一不是深刻地呼应时代要求的作品。面对写作的文字,作者时常陷入沉思:“那个时代,那样一群人,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深陷黑暗而内心充满光明,是什么让他们面对酷刑而眼里无比平静,是什么让他们品味到了信仰的芬芳,是什么给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力量?”可以看出,作者是立足今天的时代坐标,去回望江竹筠29年的悲壮人生,去诠释以江竹筠为代表的红岩英烈用生命和忠诚凝结而成的红岩精神。作品看似写历史,实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比如,从江竹筠的人生轨迹,可以读出她的信仰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来自朴素的情感和自发的意识,而是来自对人民的炽热情感、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进步人士的引领和革命实践的锻造,这为当今共产党员培塑和坚定信仰信念,提供了生动教材。再如,渣滓洞里黑暗与光明的变奏、忠诚与背叛的对比,让人清醒地认识到,永葆初心本色是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作品中江竹筠等红岩烈士对信仰的追寻与坚守,也为新时代求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了生动注脚。英雄已经远去,但作者对英雄精神的解释却不断使之复活,并对当下产生借鉴意义,提供前行力量。

mmexport1699928632215

江姐(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肖像

史论与文学的融合。作品作为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其呈现的面貌与一般的报告文学不同,内核是历史,纹理为文学。对历史发言固然容易,但要做到准确深刻、发人深省却很难。作者以“历史叙事、文学表达”的方式进行记述,既重视史料的真实和严谨,又追求文学的生动和审美,因此作品内蕴历史厚重的朴实,外显文学飞扬的诗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她从彭家湾走来》《特殊家庭》《学生运动的风风雨雨》等篇章中,作者对江竹筠追求信仰的描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亦文亦史令人难忘,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精神的力量和生命的真理。在《英烈从何而来》篇章中,作者通过叙述和分析中共中央南方局斗争史,引用生动翔实的历史材料,透过“狱中八条”等珍贵党史资料,深刻阐释了红岩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才学识兼备”“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其至情至性的文字当中,充满了文学的质感、生命的温度和历史的深度。

寻访与文献的印证。报告文学与小说不一样,它既要在形式上追求文学属性,又要在内容上追求完全的真实。作者从自贡到成都、重庆、云阳,沿着江竹筠当年的革命道路一路走来,研读史料、勘察史迹,走遍了与江姐有关系的所有博物馆、纪念馆和故居、故地,看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历史档案和文物。作者通过对江竹筠的孙子彭壮壮、江竹筠的堂侄江志刚、彭咏梧的表弟桂远福,以及抚养过江竹筠遗孤的李玉珍等亲历者和见证者的采访,听到了许多含情含泪、鲜为人知的讲述。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结合,使作者抵近和探索历史现场,也让作品更加真实可信。作者既重视亲历者和见证人的讲述,又注重依据历史文献纠正记忆中的偏差;既重视发挥文献和历史资料的作用,又注意剔除经核实有违史实的记述,努力创作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读者评说的作品。比如,江竹筠给谭竹安写的那封绝笔信,很多资料说是看守黄茂才带出牢房转交的,作者通过多方资料印证,最后辨识这封信是由江竹筠的狱友曾紫霞偷偷带出转交的。作者的敬畏之心无时无刻不闪现于作品之中,流动于字里行间。

彭咏梧、江竹筠与儿子的合影

结构与情节的跌宕。从创作实践来看,历史报告文学写作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让故事依然保持新鲜和悬念,让人在历史中读到新意、品出新感、获得新知。作品突破传统英雄叙事的格局,通过文章结构、故事走向,情节细节、人物性格和命运流转等进行巧妙安排,做到了老故事新讲,情节跌宕引人入胜。首先,作品用倒叙的手法从江竹筠牺牲前在狱中的一封托孤信起笔,江竹筠在信中写道:“假若有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封托孤信承载了江竹筠的政治信仰和家庭情感,既是人物思想的原点,也是故事展开的起点。还有,通过走进江竹筠丈夫彭咏梧的人生轨迹,来读懂江竹筠的精神世界,也是作品的一个亮点。通过彭咏梧这面镜子,让人了解到彭咏梧不仅是江竹筠的丈夫、革命伴侣,更是她的直接领导、人生楷模和精神导师,以全新的角度看到了江竹筠成长的轨迹和革命的心路。再有,作品还埋藏着何理立这条与江姐并行的人物线,她们两认识时才12岁,后来两人又一起上中学、入党和参加革命,成了知心闺蜜和革命战友。幸运的是,何理立不仅迎来了革命胜利,还迎来了建党百年,她替江竹筠等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看到了新时代的中国,她们两的孙辈也喜结连理,作者在“新时代,如您所愿!”的回应中,完成了作品收笔。

在场与回溯的穿越。作者始终恪守报告文学深入现场、直抵真相的品格,严谨而又真实地描绘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现场,拓展着红色经典所标示出的时空内涵。作者在关押江竹筠的囚室前,面对斑驳的光晕照着飞舞的尘埃,他写道:“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沉默身影仿佛从我眼前走过,我似乎听到了脚镣划过地板的哗哗声响,以及她们轻轻地呻吟,还有她们的告白,她们的追问,她们的长歌……”作者把个体的思考、灵魂深处的自我关照,融入到历史场景中,引领读者回到现场,身心沉浸其中。作品中以在场叙事的方式,令人置身其中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在《挺进报》旧址前,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让人走进先烈们怦怦跳动的内心,看到了挺进报人的不朽荣光。还有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的皂荚树、云阳县董家坝的黄连树,这两棵葱茏的老树相隔千里,但它们身上留着岁月的履痕,都在曾经的时空里,与一个叫做江竹筠的女子有过命运的际遇,它们既是英雄的见证者也是英雄永存的精神意象,通过作者在场画面的切换,让人既看到了英雄的来处足迹,也看到了他们走向远方的身影。

宏阔与细微的结合。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总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这部作品也是这样。作者在创作中宏观与微观、全局与个体并重,建构起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英雄叙事。作品将江竹筠29年的悲壮人生和崇高精神,放在建党百年的大历史背景下回溯,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视野下关照,凸显的是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大主题,并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丰厚文学滋养。作品撷取了一个个细小的历史片段或图像,以小见大、以真动情,有时令人心潮澎湃,有时又使人蓦然心痛。在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作者看到了一张泛黄的、编号为36986的《住院病人记录》单子,这是一张70多年前华西协和大学医院的住院单,中文记录的内容为:彭江志炜,女,24岁,已婚,诞生地点重庆,现住址望江楼川大女生院;科别妇科。并用英文记录了入院和出院的日期,以及手术的名称:classical cesarean section & ligation of tube(古典式剖宫产和输卵管结扎)。当年江竹筠分娩采用的是剖宫产,让人没想到的是,临做手术时,江竹筠恳求医生一并给她做了绝育手术。在作者的追忆中,我们穿越岁月的尘埃,仿佛看见黑白光影中,江竹筠在医院生产的那些日子,甚至听得到医院外川味浓郁的叫卖声和成都老街区的嘈杂,1946年春天那明晃晃的阳光,仿佛正洒在我们脸上。在作者“一张住院单,我们读出了什么?”的追问下,我们读出了江竹筠作为母亲的挣扎与痛苦,也读出了她对信仰的抉择、为革命牺牲的慷慨。触摸历史的细节,方能知其深刻。江竹筠在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重庆孤儿院保留的关于江竹筠的资料、江竹筠的狱中遗书、渣滓洞难友们制作的贺年卡……作者一一拂拭掉时间的尘埃,让历史的细节纤毫毕现,闪耀出了金属般深沉厚重的光泽,让人触碰到了一段段令人心生感动,而又崇敬的历史。

江竹筠入国立四川大学学习时的学生登记表

可敬与可学的统一。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在新时代,文学作品如何走进英雄、塑造英雄,也是创作的难题。作者用精炼的笔触为江竹筠的成长轨迹,描绘了一条长长的弧线,不仅勾勒出了江竹筠的精神成长史,也留存下了她生命真实的肌理和光泽。在作者的笔下,她是勤奋的学生,为了考上四川大学,她伏案苦读,拼命也要考上大学;她是深情的妻子,与彭咏梧组建家庭后相互关怀、相互敬重,对丈夫的爱支撑她熬过痛苦与恐惧;她是柔肠的母亲,当孩子的安全遭到威胁,也会流露寻常人的脆弱与恩情;她是忠诚的党员,坚守心中的信仰,至死不渝,永不叛党。江竹筠“作为英雄的人”和“作为人的英雄”在作品中辩证地存在着,她平凡而又非凡,可亲可敬又可追可学,闪耀着人性光芒和英雄光彩。

英雄镌刻着民族的精神高度,时代召唤对英雄的深度书写。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笔触,让红岩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江竹筠在“人民英雄——国家记忆库”的人物长廊中立了起来,在新时代文学作品中立了起来,也在读者的心中立了起来。

《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阳开》作者,丁小炜

作家简介:丁小炜,重庆云阳人,军旅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艺术学硕士,火箭军大校。出版诗集《野象群》《不朽之旅》、散文集《往来山海》《心灵的水声》《一路盛宴》、长篇纪实文学《在那遥远的亚丁湾》《一腔无声血》《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阳开》、长篇小说《秋山几重》等。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十届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第三届海洋文学奖、第六届长征文艺奖。(谌洪齐)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