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今天,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郝亚光为我们分享如何提升乡村基层组织动员能力。
【经验分享】
四川省成都市南新村:“微网实格”治理显成效
南新村依托“清风驿站”打造的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开放式服务阵地
南新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贯穿村域。2011年8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赴三星镇南新村视察时,感慨“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新农村”。12年来,南新村紧紧围绕建设梦想中的新农村,始终坚持以高效能治理为引领,持续深化社区发展治理的幸福高线和社会综合治理的安全底线“双线融合”,推动更多优质资源、服务和管理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南新村积极构建“1+3+31+4”的“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整合辖区各方资源,推动各类主体进网入格,在总网格下划定设置一般网格3个、微网格31个、专属网格4个,探索形成“党群同心、干群同心、邻里同心、企地同心、志愿同心”的“同心共建”工作法,赋能打造“乡村议事厅”“参与小站”“共享花园”“乡贤议事”和村民守艺监督团等自治微载体,持续开展“群众最满意的关键小事”“亲商暖企”、院落坝坝会等活动,实现了人到“网”中去、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
【经验分享】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四治融合”实现乡村善治
永联村金手指广场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其中包括“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他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近年来,张家港市协调并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组合拳”,因地制宜打造“民声茶馆”“板凳夜话”等议事平台,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村民说事等民主协商活动,建成覆盖市、镇、村三级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平台,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张家港市以“四治融合”赋能乡村治理模式在永联村得到了生动实践。为了让村民在治理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永联村构建了“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的治理格局,在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媒体平台议冒尖事”的议事机制,组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业主监督员”共治队伍,构建形成“一格五员、协同共治”的基层自治模式,托起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家解读】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郝亚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既离不开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抓手的治理体系基础,也离不开以科技赋能、科技向善为特点的智慧治理支撑,更离不开以党的组织动员能力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能力。我们要以共识为抓手,通过共同识别发展难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共同开展治理行动,提升基层组织动员能力,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动力、活力、合力。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共同识别发展难题
治理在本质上是一个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识别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动员群众参与治理时,首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与群众共同分析、研判村庄(社区)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村庄(社区)面临的发展难题达成共识,激发群众参与解决问题的动力。问题识别,一般分为发现问题和诊断问题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发现问题,通常包括干部“下访”与群众反馈两种途径。一是基层干部“下访”。身处一线的基层干部践行群众路线,通过日常走访、村湾巡查、开户院会等方式,实现“户户走到”,主动收集群众需求。二是群众自下而上的反馈。群众通过口头、电话、微信、意见箱等方式,将自己在生产、生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基层干部,以寻求帮助。
第二步是诊断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诊断,研判其是否为真正的公共问题以及解决的迫切程度。在此过程中,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分类,提炼出亟待解决的治理议题。其次,针对提炼出的治理议题,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村(居)“两委”会议、群众代表大会、党群议事会等方式,与群众就每一项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达成共识,并对暂时无法解决的事项向群众说明,以获取群众理解。
以民主协商为方式,共同制定应对策略
在诊断问题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还需与群众就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共识,为共同参与行动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因此,开展民主协商是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共同制定应对策略的有效方式。
由于不同治理议题所涉及的利益群体有别,在开展民主协商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协商单元。如涉及同一个村(居)民小组的事项,应在村(居)民小组层面开展协商;涉及同一个自然村的事项,应在自然村层面开展协商;涉及两个及以上村(居)民小组或自然村的事项,应在行政村层面开展协商;涉及与本镇范围内一个及以上村庄的事项,应在村际之间开展协商。由此,应建立“小组协商—村级协商—村际协商”的层级化、立体化协商体系。在不同层级的治理单元开展协商时,还应根据议题的性质,灵活采取议事型协商、调解型协商和咨询型协商等方式,建立参与协商主体间的应对策略共识。
与此同时,为夯实问题解决方案的共识根基,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要在具体议题的利益相关者之外,吸纳有学识、有能力、有威望、有思想的村乡贤群体常态参与到协商当中,发挥其了解村庄历史、知晓政策法律、深受民众信任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智慧治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线上协商场域,为在外务工村民提供全程参与村务的渠道,并做好信息及时反馈,吸引更多村民关心村务、参与村务,充分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治理的活力。
以综合激励为依托,有序推进共同行动
共同识别问题和选择应对策略的目的在于动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基层党组织需根据具体事项,综合采取有形物质激励和无形精神激励,与群众达成开展治理的行动共识,激活群众主体性,形成多元主体治理合力。
首先,以物质激励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针对具体治理事务,基层党组织可采取积分兑换物质奖励的方式,吸引群众注意力,引导群众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唤醒群众的责任感,提升群众的成就感,推动群众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转变。其次,拓展参与空间,激活群众参与治理的能动性。发挥群众“局内人”角色的积极作用,拓展群众参与治理的事务范围,营造共同参与、长效参与的氛围,鼓励群众积极为各类问题解决方案的落实献策献智、出工出力,推动群众由“阶段式参与”向“持续式参与”转变。最后,强化教育引导,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创造性。在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立足治理需求,加强教育感化和情感激励,推动群众在实践中创新参与内容、完善参与规则,形成对参与者行为的长效约束,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者和参与者,肩负着团结动员群众的使命和职责。以“共识”为抓手,通过建立问题共识、策略共识、行动共识,才能破解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与民共治。基层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基层党组织要紧追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群众需求变化,用心倾听群众心声,在与群众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共识的内容与层次,实效解决群众所急、所愁、所难、所盼,进而动员群众、凝聚群众,以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做实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