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区域聚焦 > 正文

河南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调研,系统的分析河南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创新策略,从多元化布局、党建组织保障、产业结构创新、信息化平台构筑、人才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方案,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引言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多次提出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尤其重视文化作为生产要素的推动作用,促进其与政治、经济的融合。为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求重新思考、梳理和系统整理河南省所拥有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等特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历史形成、文化总成与文化分流、文化整合与文化分化、文化本体与文化融合等重要文化流变,总结归纳能用于河南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文化谱系、“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探索河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可选路径。

一、河南省特色文旅资源以及发展模式

(一)河南省特色性文旅资源

河南省是我国中原地区,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河南目前对文化资源的概括主要是学术话语,笼统地概括为中华姓氏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元典文化、河洛文化、闽台文化与客家文化之源等。此外,还有经过多年发展,与现代化融合的一些基础资源,比如:动漫游戏资源、信息服务资源、设计服务资源、现代传媒资源、艺术品资源、教育培训资源、文化休闲旅游资源、文化会展资源、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等。

(二)河南省文化资源发展模式

1、河南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从目前看,河南文旅融合主要有六种模式,具体如下:

一是文物核心模式。依托大遗址或重大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这类文化遗产,一般具有价值高、独特性等特点,大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这类遗产已由单纯的保护展示,逐步把核心景观建设成高端博物馆,扩大成文化体验园区,即由文物点向国家公园扩展,形成大型文化园区,进一步强化体验休闲的功能。尤其是要有更多的核心展示,如常看常新的发掘现场,以及特定的文化体验,才能使这类产品有更大的魅力。

二是资源深挖模式。在特定的地区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展示,形成一定的园区以及大型演艺产品。清明上河园就是依托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复制开发的北宋京城文化的休闲体验产品,大型实景演出《东京梦华》与之相得益彰,深受游客的好评。

三是项目带动模式。以文化投资为主要目的,以园区、小镇、影城、乐园、主题公园等为主要载体,以科技、新潮、体验等为主要手段,形成多业态、全方位的文旅体验。这类产品如方特、电影小镇等,其特点是投资大、业态新、娱乐性强。该类产品在大型城市以及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典型的文化产业项目。该类项目的关键是选择好地点、找准服务对象,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上要对游客有吸引力。

四是山水文化模式。在文化富集区的山水景区,文化是山水的底色,是山水的灵魂,是山水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比如老君山的老子文化等,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五是红色体验模式。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与文化感召力,河南省从党性教育、学生教育、公民教育等角度,将教育培训与红色体验有机融合。比如兰考的焦裕禄精神、新乡的先进群体等,均已建成了相关的培训基地,有的甚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前来培训体验,形成了培训+现场教学+文化体验的链条模版。将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景区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创新了培训形式,也为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六是乡村非遗模式。乡村振兴要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两者最直接的结合就是旅游,依托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走向乡村,体验祖辈留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使乡村价值得以体现,让乡民有更多的增收来源。近郊的“农家乐”,景区附近的“民宿”,还有“画家村”,以及历史村镇,都是这种模式的组成部分。比如朱仙镇将现代内部居住环境与传统外部居舍有机结合,实现了有效开发。

二、河南省特色文旅融合发展问题与优势分析

1、问题分析

目前,河南省文旅融合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顺。从资源整合上推进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布局及顶层设计、统一运作。由于文化旅游产业牵涉到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行业,且隶属于旅游、文化、文物、林业、建设、规划、交通、卫生、宗教等数十个部门,条块分割严重,行业壁垒森严,不同县市区不同的政策规定和管理体制对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障碍。区域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同类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和开发,如殷商文化资源,分布在商丘、郑州和安阳等地,河南四大古都中有两大古都是商都,但殷商文化资源没有联合开发,影响力有限,使得人们对郑州和安阳的古都认同感都极低;另外还有三国文化资源、三皇五帝资源等都是区域开发,没有好的合作机制和龙头企业带动,景区景点难以做大做强,省内外影响力较低。

二是带动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培育不足。目前河南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薄弱,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没有培育出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总体来说,旅游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还是靠传统的“门票经济”,各景点的旅游商品千篇一律、缺少地方特色,旅游娱乐活动不够丰富,导致旅游六要素中最具弹性和增长空间的“购”和“娱”所占比重偏低,对旅游收入的贡献较小。另一方面,河南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和非遗产品很多难以进入景区销售和展示、展演。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为两大产业的充分融合提供有效的平台与多元化的市场。

三是缺乏对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深入研究。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各地都有不少名人资源,如鹿邑的老子资源、虞城的花木兰、伊川县的二程、巩义的杜甫等。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各地都对当地的名人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有些比较成功,如杜甫故里的开发;有些则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夏邑的孔祖还乡祠、伊川的二程纪念园等,每年游客的数量寥寥。主要是源于对旅游市场研究不足,定位不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龙头景区带动,单一的景点尤其是新的人工景点很难吸引游客专门去看;二是没有开发出吸引人的和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2、河南文旅融合的发展优势

一是文旅资源优势。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古称中原、中州,历史上长期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中心。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为中国的四大古都,黄河的地貌景观集中在河南,黄帝等人文始祖活动在河南,主要姓氏的寻根地大多在河南,许多历史名人都与河南关系密切。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这些都对海外华人及国际国内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是交通区位优势。河南位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区位优势明显。“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密布各地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以国际货运枢纽为特色的现代化物流业影响海外,中欧班列走向世界,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三是人口数量优势。河南有1亿多人口,户籍人口全国第一,每年为发达地区贡献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人消费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由于人口基数大,转化为消费市场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应该说,河南周边有众多大中城市,既有外部消费市场,又有庞大的内需消费群体。

四是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长期作为粮食主产区,承载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从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持续受到国家战略的青睐。中原城市群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外的重要城市群,尤其是中央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城市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郑州在新兴城市的位次不断攀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一大批国家平台陆续落地河南。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长城、长征、大运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河南文旅融合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机遇。

三、河南文旅融合的优化措施分析

提升文旅产业市场支持,创新产品开发手段

在文旅上要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研究,创新产品的开发手段。必须对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河南作为文化大省,各地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璀璨的文化资源。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有的是遗址,有的是传说(如“梁祝”),往往具有“小、散、虚”的特点。因此,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发展文化旅游不必拘泥于本地文化,关键是在于客源市场定位。要通过研究旅游者的不同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需求喜好,选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将文化资源融入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

同时,传承创新特色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探寻“厚重”河南,才是海内外旅游者来豫的目的。河南目前已形成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如少林寺、清明上河园和龙门石窟等,成为河南形象和河南旅游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要充分发挥现有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将寻根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通过高品位策划与观光旅游业有机融合起来,推出一批高品质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和演艺产品。此外,要重视对分散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工,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一方面,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吸引世界眼球和各界关注,积极推介河南独特风光,拓展旅游市场;另一方面,要以重大旅游活动为平台,大力宣传河南古都文化、始祖文化和功夫文化等特色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双赢目标。

拓展文旅发展多元化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协同

贯彻落实“文化自信”、“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以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根本动力,推动旅游兴业、文化铸魂工作的开展。河南省是中原文化腹地,其境内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等影响深远。但是从目前的实践看,缺乏有机系统的衔接。文化体系与区域经济无法实现协同共进。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河南省需要进一步以多元化为基础,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衔接,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以郑州、洛阳、开封、商丘等地区为城市圈,以古文化和古民俗为重点,推进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服务品质,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影响力。同时,突出互联网+农业与互联网+旅游的方式,完善智慧农业发展,推进科技旅游。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支持云旅游、云直播等新业态发展,推出一批标志性数字化新应用场景。建立配套的农业博物馆、文化馆、博览会等,支持农民直接参与经营乡村民宿、农家乐,将乡村休闲旅游和农业旅游纳入到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畴当中。形成“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八大新趋势。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对其传统村落的改造工作,打造特色山居。借鉴村民主导、自我发展型;企业主导、村民参与型;政府主导、区域联动型三种主要发展模式,省级在豫西北太行山、豫中环嵩山、豫南大别山伏牛山三个保护发展示范带选择部分村落和区域作为试点,探索区域保护发展的成熟模式;市、县两级分级、分类确立保护发展示范点;各地以村落为单位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建立保护发展项目库和台帐,形成整体结构。

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当中,坚持文化主导的原则,打造智慧工业园区,建立河南本土品牌。通过本土品牌塑造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融合,形成推动。使河南工业产业可以逐步走向世界。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工业企业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衔接。

搭建文旅产业信息化平台,推动新型网络技术应用

松散化的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此,河南省要想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构筑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1)以互联网+为基础,推出产业集群网络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元素的持续发展能力。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平台(自媒体、直播、网站等),提供文旅信息宣传服务,例如,票务服务、资源信息、旅游信息、交通服务等信息,将河南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信息纳入到同一平台当中进行统一管理,提升管理质量。(2)推动智慧网络以及物联网旅游建设,利用VR、全息、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实现旅游形式的全方位体验,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旅游路线。以洛阳、开封等文化古城为中心,打造全方位的省级旅游精品路线,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3)构建文旅产业动态监督系统,充分的利用技术平台,协调文旅部门、政府部门、交通部门等各方的关系,提供各种信息通信渠道(网站、数字电视、收音机、手机、报警电子显示等),同时实现多语言和文本发布的旅游公共信息,增强文旅吸引力。

(4)建立全域旅游生态发展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将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进行衔接,推动动漫游戏业、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行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互通。实现一个目标(打造一个品牌)、深化二项改革(推进二轮驱动)、做强三大节会、规划建设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和四个文化带、打造七条精品线路、打造八大工程、突出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九大特色文化、实现十大融合等。

(5)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和培育新型业态、强化投融资体系和平台建设、推进智慧旅游、数字文化发展等,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坚持全省统筹、区域协调、地市联动,将宣传效果最大化。积极利用历史资源,推进大中原(河南段)文化带建设,支持洛阳等地大中原博物馆建设。研究规划中原地区博物馆体系,打造华夏文明核心区展示平台。推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宋都古城等项目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对相关景区开展信息化改造。

总结

随着大部制改革以及中原文化带建设工作的推进,河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旅融合方面成果显著。但是由于目前仍然处于改革深入的阶段,所以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原文化带建设,加强基础资源规划与利用,善用中原文化元素完善景区基础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以及资金保障、加大文化旅游领域人才培育,联合相关组织增强中原文化品牌影响力,创新文旅产业融合管理机制、实现权责统一管理。

作者:化秀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课题支持:202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23JC042)河南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2XWH033)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