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节点,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黑龙江视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擘画了宏伟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一、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对新时代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全面振兴进行系统性谋划、作出战略性部署,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就是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方向,就是东北重振雄风、再创佳绩的方向,就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方向,我们要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坚定不移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强大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黑龙江发展、深情牵挂黑龙江人民,每到黑龙江发展的重要节点、关键时刻,都为黑龙江把脉定向、领航掌舵。总书记在2016年、2018年两次亲临黑龙江视察,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指引黑龙江加快振兴发展。时隔5年,总书记再次踏上黑土地,深入祖国最北方的大兴安岭林场、漠河边境村屯、国防科工院校、受灾重建地区等视察调研,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对黑龙江工作成绩给予肯定,对黑龙江振兴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我们要切实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把对总书记的忠诚爱戴转化为推动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扎扎实实办好黑龙江的事,奋力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全面振兴的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标定了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是新时代东北地区和黑龙江振兴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引。黑龙江省委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迅速传达宣传、深入学习领会、部署贯彻落实,制定实施《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的决定》和责任分工方案,细化为12个方面、50项重点任务、197项具体措施,逐项研究推进落实,努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全面振兴的有力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使我们对振兴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短板和潜力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廓清了思想迷雾、明确了发展方向、增强了发展信心。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必须掌握好运用好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从短板中看潜力,在优势中强信心,扬长补短,努力把资源、生态、科研、产业、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二、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黑龙江“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积极履职尽责”。这是总书记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的战略考量,也是对黑龙江的信任和重托。必须强化政治担当,心系“国之大者”,始终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推进工作,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展现更大作为,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黑龙江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2.1亿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48%、产量占全国47%,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分量很重。必须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首要担当,坚决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创新,确保到2026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800亿斤,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为保障“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建好建强国家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重型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在航空航天、电力装备、船舶动力、国防军工等领域优势显著,拥有哈电集团、中国一重、航空工业哈飞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大型电站成套机组、核电装备等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既是黑龙江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量。要紧扣国家战略布局,加强央地融合,强化产能储备,谋划实施大型燃气轮机、重型锻造液压机、工业母机、核反应堆核心部件等重大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和战略储备力量在国家需要时发挥重要作用。

建好建强国家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能源原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黑龙江是资源大省,石油、天然气、钼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石墨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长期以来向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煤木粮油等资源。大庆油田至今保持每年3000万吨的原油稳产,中俄油气管道在黑龙江省境内2000多公里,石油、天然气年输入能力分别达到3000万吨、38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保障好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进大庆稳油增气,提升页岩油产能产量,加快中俄远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强化能源、矿产、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保供能力,以更强担当筑牢国家发展的安全底线。

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黑龙江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森林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森林植被碳储量9.6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0.44%;湿地面积5.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近9.1%,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绿色是黑龙江发展的靓丽底色,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黑龙江的神圣使命。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三北”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入江河湖排污口整治等工作,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守护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国家向北开放新高地。黑龙江是我国对俄开放合作的最前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拥有2981公里边境线,约占中俄边境线的69%,有27个国家一类口岸及自由贸易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黑河、绥芬河是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当前,黑龙江面向俄欧和东北亚开放的地缘优势更加凸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用更加突出。必须强化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全面深化对俄战略合作,深度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统筹推进贸易、投资、通道、口岸和平台建设,营造便利化通关环境,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为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加快建设质量龙江、创新龙江、开放龙江、绿色龙江、幸福龙江、勤廉龙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黑龙江科教资源丰富,有78所高等院校、120家独立科研院所。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共计409个,2022年研发经费增长11.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1.7%。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科教振兴计划,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具有黑龙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黑龙江“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黑龙江耕地面积2.579亿亩,典型黑土耕地1.56亿亩、占全国56.1%,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的6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9.8%,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具有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优势。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必须勇担使命,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打造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业领域航母,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百村精品、千村示范、万村创建”行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旅游是绿色低碳产业,是黑龙江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重要方向。黑龙江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冰雪极具魅力,红色文化、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国雪乡、镜泊湖等景区闻名中外,中国地理坐标的最北最东均在黑龙江,“神州北极”、“华夏东极”令人向往,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挖掘好这些潜力、发挥好这些优势,对内是生产力、对外是吸引力,必将形成振兴发展的强大牵动力。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森林游、湿地游、草原游、边境游,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世界级避暑胜地、冰雪旅游度假胜地、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发挥人文荟萃之地和文化对外交流桥头堡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好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振兴发展动力活力。近年来,黑龙江聚焦补齐体制机制短板,不断深化北大荒集团、龙江森工集团、龙煤集团等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全域改革试点任务,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生成300多项经验,营商环境持续向上向好。面对新格局新形势,只有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高效率的体制机制,才能汇聚更强发展动能、拓展更宽发展空间。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市场准入、要素流动、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设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各方面发展活力和发展潜能充分释放。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人口问题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黑龙江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工作措施,制定新时代人才振兴“60条”,2022年以来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数量是前6年总和的5.8倍,高校高级职称人才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人数为近5年最高。人口是推进全面振兴的根基所在。要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和教育事业,扎实做好就业、增收、医疗、社保等工作,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向边境地区集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振兴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全面振兴涉及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于全面振兴的良好政治生态。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事关振兴发展的全局和根本,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健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筑牢政治忠诚,凝聚起感恩奋进、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持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关键在干部、关键在落实,必须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牢固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大力选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形成选人用人靠党性、靠工作、靠实绩、靠品行、靠公认的良好风气。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断提高专业化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加大治庸治懒力度,让担当干事者有舞台,不让消极懈怠者占位子,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锤炼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改进干部作风是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黑龙江连续两年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工作落实年”活动,建立领导责任、工作推进、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四个体系”工作落实机制,干部思想观念积极转变,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精气神明显提振,抓落实质效持续提升。能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续抓下去。着眼履行使命责任和全面振兴需要,深入开展“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专题研讨,全面落实掌握情况要细、分析问题要细、制定方案要细、配套措施要细、工作落实要细“五细”要求,扎实开展治低、治粗、治差、创优“三治一创”活动,以过硬能力作风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长期战略、永恒主题。近年来,黑龙江省委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的若干规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和结果运用,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要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深入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重点领域腐败治理,坚决查处群众身边“微腐败”,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