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如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今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为我们分享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举措。
【经验分享】
陕西米脂高西沟村:小米产业搭上“数字化快车”
米脂县的黄小米
米脂县是小米之乡,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谷物命名的县城。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途经一片田地时,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里干活的乡亲们拉起话来。
如今,米脂县委和高西沟村立足小米产区地理优势,发展米脂小米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系统推进小米园区、谷种繁育、小米实验室和有机旱作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高西沟村与时俱进,探索起了“党建+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引入电商团队拓宽销售渠道,成立“高西沟陕北直播基地”,加快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农业新业态,建立起了完整的产销体系,集体经济壮大有了新路子。
【经验分享】
厦门同安: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军营村一角
厦门市同安区白交祠村和军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村不断完善各项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生活污水整治工程、人饮水源改建工程、休闲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40多项重点工程。
从“贫困村”变身“明星村”,对于白交祠村和军营村来说,肉眼可见的是家乡焕新颜了,上学更方便了。军营村的学校进行了翻建,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提升,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幼儿游乐设施等一应俱全。白交祠小学与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开展“教育云”远程同步课堂。在同安区教育信息化的加持下,村里的学生还能通过千兆网络教育云平台,和城区的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互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专家解读】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钟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赋能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革,可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转变农村产业增长模式、促进农民生活便捷化,同时也契合乡村治理的智慧化需求。因此,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策略选择。为更好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的突破路径,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第一,建立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首先,优化农村数字经济建设的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是发展中的新事物,其带来的问题无法通过自身解决,因此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用正确理念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变化指导政策优化。其次,加强基础资源保障,包括人力、物力、资金、数据等。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入社会资本投资,鼓励人才流动与创新创业,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数据资源库,加强数据采集、管理、共享等工作,同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与数据保护。再次,完善数字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各类项目评估和监测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尤其需要做好互联网风险防范宣传工作,提高防骗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最后,建立完善考核监督与评价反馈机制。一方面设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对数字政策及措施的基层实践跟踪监督,强化基层人员激励与问责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信息公开及时收集相关反馈信息,及时跟进并改善,让农民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第二,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补齐落后地区基础条件与设施、巩固和优化现有资源,是推进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一方面,根据地区环境差异和农民需求特征,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推动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推动信息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延伸,持续推进城乡“同网同速”,优化提升农村网络质量。加快农村电网数字化、农村水利工程智慧化、水网智能化。保障农村公路、水利、水电等物质条件及时高效地到达需要的地方,尤其普及建设稳定覆盖农村教育、医疗的专用网,增强农民生活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另一方面,完善落实科技支撑与人才储备,加大创新领域资金与人力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其生产力水平与发展质量。与此同时,优质的生态环境对于夯实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至关重要。乡村是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于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培育挖掘乡村发展新业态。数字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与资本、人力等其他要素相互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以及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乡村发展新经济模式、新业态。这些新兴行业高发展效率、强创新能力的特征使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深入挖掘乡村数字发展的新业态是提升乡村数字发展水平的应有之义。首先,推动农村传统产业转型。数据开放共享的程度决定了乡村产业要素的流动方向,政府、相关机构以及农民高度协同,加强政企数据流通与共享,促进农村现有产业要素的协调与融合。其次,实现农村产业链全方位数字化发展。要优化数据与其他产业要素的整合方式,树立数据产权意识,健全数据运用与衔接的规范机制,在科学分享、有序流动的前提下突破当前单一化的产业链构成态势并形成完善的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体系。最后,加快培育农村新业态,提升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渗透程度。推进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健康养生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要深化数字产业领域改革,激活乡村产业市场需求潜力,从而拓展产业数字化转型空间,实现以信息技术带动多业态融合发展。
第四,建立数字型乡村治理体系。建立数字型乡村治理体系即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构建乡村社会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以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水平,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建立该体系应当关注谁在治理,要围绕治理方式变革,聚焦治理效果。首先,完善农村智慧管理体系,现代乡村应形成依靠数字信息沟通的治理共同体,并通过持续互动与共同行动改善治理关系,实现利益共建共享。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政务”向乡村延伸,促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推动农村综合治理精细化,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模式,实现数字化服务与乡村特色高度融合。其次,构建数字化服务与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农村综合服务、政务、商务、养老等网点的覆盖,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数字化普及。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开展自我安全防范,同时建立覆盖全面、实时监测的农村应急管理体系。数字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现代化农村,实现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建立能够激发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鼓励机制,从农民体验视角根据其需求意见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及运用场景,切实提升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提升干部群众的数字素养。要强化基层干部队伍的数字思维,提高农民网络防骗和隐私保护意识,从整体上优化农村社会数字素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与保障。一方面,应立足干群培育,注重他们知识水平及服务技能提升。统筹制定提升干群素养的政策文件并因地制宜开展实践,例如,调集数字农业农村领域人才下乡,充分发挥其多层次的知识储备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数字乡村建设引领工作。根据群体差异、地区差异、需求差异,设计契合各类人群的数字知识与技能提升计划,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数字技术应用管理能力,打造多元化、高层次的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实现群众数字素养提升。另一方面,积极落实数字人才外部引进,抓牢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契机,协同发挥高校、企业等各方优势“精准育才”,吸引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新乡贤、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就业,不断扩充农村数字化人才储备,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