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蒲清平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完善顶层设计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法规,从而引导生产力发展。市场通过价格、供需、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组织能力、完善联动机制、优化市场准入规则,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于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从大国博弈、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继续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高效决策、统一指挥、形成合力,大幅提升国家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重要战略性领域形成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以重大创新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形成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强系统谋划,加快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组织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着眼关键领域,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鼓励先进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行先试,进而以一域带全局,形成创新策源、产业承载、资源保障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地方政府需要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出台相关政策。
贯穿创新主线任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逐渐增强,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精准布局创新链,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一是在创新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重点、供应链安全堵点精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研发应用中心,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解决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二是在创新方式上,继续加快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三是在创新主体上,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兴产业“策源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坚持久久为功,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学科体系支撑研究体系。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善竞争性项目支持和稳定性机构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二是抓住主要矛盾,做好“集中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三是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变道超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
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布局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将技术研发、成果扩散、产品商业化、产业化串珠成链,把科技创新的策源、转化、服务融为一体,形成成果转化全链条。
整合人才主体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跃升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新时代,我国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生产力从量到质的飞跃提供了坚实基础。
着力人才自主培养,做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性工作。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开放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有效的办学治学理念,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空间布局。一方面,优化人才结构,前瞻性谋划“人才地图”。针对人才类别和特长,选拔培养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另一方面,优化人力布局,科学使用人才资源。推动人力资本在空间区域上均衡分布,调整和改善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分布格局,使其更加合理、均衡。
完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一是在人才评价方面大胆探索,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问题。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表彰宣传力度。系统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推动若干地区建成世界人才枢纽和发展高地。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不断完善开放创新机制。一是深化创新对话机制,加强与主要国家、重要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围绕研发合作、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深度沟通,开展对话合作。二是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推进与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与周边国家打造互利合作的创新共同体,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技伙伴计划和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打造新型科技伙伴关系。三是深化产业界深度参与机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找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定位及与他国产业的连接链,向上下游同步拓展技术转移与产业对接的合作空间,争取全球产业布局的主导权。
促进开放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平台,组织开展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平台共建、应用市场互通等工作,强化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互动。二是提升企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三是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在国内设立科研合作平台。四是深化科技人员国际交流,优化国际合作平台的集群建设,开展国际培训、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建立以国际科技成果与创新合作成果为导向的评估资助机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来华工作、交流。
参与全球开放治理体系。一是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提升对国际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二是优化驻外科技机构和科技外交官的全球布局,同时,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在我国落户,鼓励设立新的国际组织,发挥民间交流在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与适应全球创新生态,在更高起点和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