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技强国有我】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科技强国有我新配图

作者: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乐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大潮,要遵循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规律,科学合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结构,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第一,建设创新型人才梯队,形成创新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也是生产力。创新驱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驱动,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首先,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一要加强党和国家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导和指导;二要善于从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涌现出来的人才中选拔,从科技创新主力军中发现和锻炼;三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培养那些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其次,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规模效应。建立特殊调配机制,通过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进一步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高技能工匠培养体系,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最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布局上,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为示范区,建设高水平人才中心。在机制改革方面,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高科技综合研发平台,建立完善科学动态的人才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创新高地。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科技创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是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量的生产力,创新是关键。

首先,加强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其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二,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其三,开展广泛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其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汇聚地,也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更是生产力整合和发挥作用的枢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企业创新的意愿,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加快发展新兴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尤其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

首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是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重要途径。其中,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是优先事项。

其次,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一是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坚持鼓励创新和审慎包容原则,探索和创新适应新业态特点、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管理方式,形成有利于发展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四是鼓励企业在适当的情况下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最后,谋划扶持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那些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且具有高成长性、先导性、颠覆性的未来产业。一是做好产业引导。处在成长期的新兴科技的不确定性强,这期间需要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通过先导区建设多路径探索先行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示范园区,再进行复制推广。二是建设未来技术研究院,加强未来技术供给。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三是做好市场示范,推动未来技术应用成熟落地。通过突出场景驱动模式,打造验证场景、试验场景、推广场景来培育未来技术的应用场景,促进技术迭代和加速产业化。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