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当我们步入中度老龄社会,老年人的日常起居正越来越多地被谈论。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支小队,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专业的科研知识与调研能力,致力于解决老人难以宣之于口的“洗澡小事”。
见微知著,“洗澡”小事不小
“有些老人长期卧床,可能好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没有人帮她擦洗身体。”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行政管理专业的雷雯莉是调研小队的组长,偶然从一篇文章里了解到“上门助浴”这一新兴的养老服务。“我们专业和社会关系密切,就想去了解老年人在洗澡方面的需求,以及助浴产业的前景。”确认选题后,雷雯莉找到了院内教师周坚,希望她能担任指导。
“这个话题小众,但学生能把自己关注融入社会就很好。”在周坚看来,这个选题有三个特殊——背景特殊、对象特殊、话题特殊。“它跟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特别契合,和我们老龄化的社会大背景也很贴合,同时洗澡是一个比较特殊、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需求。”
不破不立,坚定走进实践田野
助浴服务的对象大多数是失能老人,她们的认知程度已经退化,沟通起来特别困难。同学们很难与老人们建立起直接、顺畅的交流,一些老人长期独居,记忆力也出现严重衰退,甚至经常忘记自己刚刚说过的话。
特殊的调研对象,既点亮了整个选题,也成为项目进度止步不前的桎梏——一方面,越是需要助浴服务的老人,失能程度越高,越是无法清晰表达意愿。另一方面,洗澡虽是日常起居的重要一环,却不像衣食住行那般容易宣之于口,它是许多老人避讳谈起的“隐私”。
遇到表达困难的老人,同学们选择与其家人、护工积极接触,在交流中收集有效信息;若是老人有所避讳,同学们便与他们聊起家常,扮演“孙辈”角色,鼓励他们表达。浴室没有设置扶手、房间面积狭小无法安装助浴设备、失能老人面临经济困难……“亲自去现场看了才知道有这么多障碍。”同学们纷纷表示,原先空有理论知识,只有真正走入实践后,才发现了真问题、学到真本领。
学以致知,“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走出书本、走入社会后,理论与现实间的差距让雷雯莉与同学们有些失落,但周坚认为,比起“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她们来找我指导,我觉得这种好奇心非常难得。”出于对这份“好奇”的珍视,周坚不留余力地指导着整个项目,大到写作方向,小到格式表达,都带着同学们字斟句酌。她强调,学术性调研报告务必清楚明晰地指出研究意义、有层次地展现调研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结论。
团队最终形成一份一万九千字的调研报告,希望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协作,发挥各主体能动性,推广上门助浴服务,以解决失能老人的洗澡难题。将学校的研究所得,结合政府的政策所行,解决社会的真实所需,是团队成员们参与此次调研的最大希冀。
“教育要有大视野,立德树人要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廖勇表示,“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社会、了解民情、主动担当作为,同学们把所学用到了实践中,也熔铸了更深的家国情怀。”
廖勇介绍,公管学院已连续四年举办“红色印记@家乡”社会实践项目、连续两年举办“惟新杯”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对于立项团队,学院给予经费支持,并通过组织专家评选优秀项目,推荐参加“挑战杯”“攀登计划”“大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打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孵化通道。
“未来,学院也会继续举办类似活动,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聚焦主题,对项目的可持续性、调研成果的实践转化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多载体凝聚公管学子青春力量,担当时代责任。”廖勇表示。
调研赛事告一段落,同学们的研究并未就此止步。她们期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真正做到担起青年责任、发现社会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为中国养老政策制定提供现实意义层面的帮助。(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紫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