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加快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要清醒看到,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建设金融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呼唤,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关键词】金融强国 高质量发展 金融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近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呼唤,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

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时代呼唤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具体安排来看,很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都涉及金融支撑和保障。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是时代的呼唤。

建设金融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以及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等,显示出党和人民构筑现代化强国大厦的雄心壮志和奋斗方向。从世界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化强国必然是金融强国,金融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同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样,没有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作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不可能实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发了信心和动力。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金融强国必不可少、不能缺位。

建设金融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作为血脉,对经济社会的畅通循环极为关键。血脉通,则循环畅;金融强,则经济强。金融血脉通畅,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力度、广度、深度和实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动能转换、效率提升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重大战略、重要主体、重点领域需要更强大的金融支持,基础设施、规则融合、制度开放需要更深度的金融保障。

建设金融强国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对金融工作来讲,这个本质要求要落到实处,就要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有所作为。金融工作具有政治性、人民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要真正得到发展,也必须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各种金融创新和各项金融服务,也必须有深厚的市场和群众基础。因此,金融工作要服从国家战略安排,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贡献力量,为人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提供支撑,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建设金融强国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要在这个动荡变化的世界中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发挥好金融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国际合作竞争来看,都需要金融做优做大做强。从自身发展看,金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要以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重要方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从对外开放看,金融开放是大势所趋,要在金融开放的同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从全球竞争看,金融竞争是重要领域,要在金融竞争中不断健全金融体系,增强金融监管能力,提升金融综合实力。

建设金融强国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工作攻坚克难,各地各部门持续推进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金融工作的经验和原则,强调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些实践成果、理论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继承好、运用好。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破解难题。要看到我国金融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与经济、科技实力不匹配,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以及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地位不匹配。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一方面,金融本身的质效不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存在一些堵点,在发挥宏观调控中的提高效率方面还有欠缺。金融体系国际化程度水平有待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较为缓慢等,这些都是金融本身质效不高的表现。另一方面,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一些金融资源被低效占用,沉淀在“僵尸企业”、低效环节、传统领域,挤占了高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空间。而亟待金融支持的最前沿的一些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智慧产业以及涉及国家安全保障方面的一些行业和产业,却存在着“贫血”甚至“缺血”等问题。

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健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跟过去的从无到有相比,确实有了长足进步。但资本市场发行、交易、重组、退市、转板等基础制度尚不健全,导致资本市场乱象丛生。各层次资本市场间流动不顺畅,存在着堵点、痛点和难点,亟待打通。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亟待提高,A股市场估值水平长期低位徘徊,与宏观经济形势背离的问题亟待解决。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重融资轻投资的问题积弊甚深,导致财富“蓄水池”和经济“助推器”等功能未得到有效施展,甚至挫伤了一些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三是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借贷和“套路贷”“套路保”,银行、证券、保险的一些产品创新过度,邮币卡骗局,场外市场借现货名义做期货,资金空转套利,“逃废债”,等等,扰乱了正常金融市场秩序。同时,金融领域成了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多发区。

四是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我国金融业正处于混业发展阶段,各金融机构之间经营边界交叉重叠、模糊不清,金融业务呈现隐蔽化、交叉化、复杂化特点。在金融监管实践中,权责界定不清导致监管空白、监管盲区,监管利益多元化导致地区不协调、部际不协调,监管和发展双重职能导致监管成本较高、监管效率较低,治理能力薄弱导致前瞻性监管、主动性监管不足等。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水平比较有限,技术领域也存在着短板,整体能力还有待提高。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其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责任落实和问责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扎实做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抓好会议精神宣传贯彻,确保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其二,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党的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通过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全局性。一是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中央金融委员会发挥统筹协调把关作用值得期待。二是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激发金融系统活力,规范金融系统秩序。三是落实属地责任,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在属地金融中发挥主体作用,促发展、防风险、强监管。四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金融干部人才既要专业能力过硬,又要行事作风过硬,更要政治思想过硬。五是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六是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以法治促进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提升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

其三,充分发挥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着力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要加强三方面举措落实:一是货币政策方面,始终保持稳健性,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方面,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推动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各专其业,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健全法人治理体系。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三是金融开放方面,既要将金融“引进来”,又要让金融“走出去”,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发挥上海和香港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作用。

其四,努力活跃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其枢纽功能,稳步增强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并改善预期和信心。发展直接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股票发行注册制已经落地实施,但需要走深走实,走深在于完善相关制度规则,走实在于将制度规则落到实处。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根据经济主体的不同需求,采取股权质押融资、股权交易增值融资、股权增资扩股融资和私募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使金融之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好事前上市关,把好事中监管关,把好事后退市关。持续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工具,保护好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民的积极性,稳步增强资本市场投资的财富效应,改善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大力培育面向国际的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其五,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领域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统筹发展和安全,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借鉴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各级监管机构要承担起重大责任,促进金融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一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是“持牌经营”的特殊行业,必须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二是加强金融各领域监管,构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加强外汇市场管理等。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

(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