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三种向度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与民族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的创新性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应立足中国视角,将体系构建与全球传播的目标诉求有效衔接。具体而言,以价值共识、实践行动、国际秩序作为体系构建的三个目标向度,从当前国际范围价值共识困境、对实践行动的忽视及既有国际秩序的问题着手分析,以回答三种向度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何以重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的内在超越性、实践逻辑及其与国际秩序变革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回答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作用于三者“何以可能”;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球传播 价值共识 实践行动 国际秩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基本前提、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基本立场、以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为基本遵循、以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本目标。话语体系是将核心话语或概念进一步学理化、理论化而构建起来的表意系统。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且适于全球传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①以这一论述为依据,以价值共识、实践行动和国际秩序三个支撑点为目标向度展开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研究,既是对我国外交战略在学理层面的有力回应,也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与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是不同价值主体基于同一价值观念达成的一致性看法和共通性认识。所谓价值主体既关涉个人,也包括群体、社会、民族、国家。如今,各国各地区处在多元文化共生、多元价值并存的世界体系之中,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如何理性识辨国际社会中价值冲突的内在机理,挖掘价值共识形成的动力机制,并以此为目标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对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冲突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的认同困境。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阈来看,价值冲突与文明的冲突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某些西方大国所致力于的由区域向世界推行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决定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的霸权主义及排他性。因此,当一些西方国家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走向深入时,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抵制、排斥由异质文明体传导出的价值观念,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传播与国际认同产生消极影响。

价值冲突虽无法避免,但价值共识却是全人类社会心之所向。当今世界已然来到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所谓“风险”是全体人类需要共同承担的全球性风险,只有在尊重多元价值的基础上寻求价值共识,才能凝聚更大的向心力,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气候危机、资源耗竭、恐怖主义等全人类共同的难题奠定认识论层面的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宣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的价值诉求,其全球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国际范围凝聚价值共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意蕴的内在超越性。相较于某些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向世界宣扬的现代化模式、普世价值观等,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的内在超越性至少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普世价值”的超越。“普世价值”论实则是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某些西方国家为维系既得利益及其文明优越感而炮制的虚幻的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交往形式中的旧的传统观念(在这些观念中,现实的个人利益往往被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也就愈发下降为唯心的词句、有意识的幻想和有目的的虚伪。”②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宣扬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和而不同,尊重不同价值主体遵循的多元价值观,尊重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以开放包容超越同质封闭,以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我们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西方现代化遵从资本至上逻辑,异化问题与现代化进程相生相伴,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西方现代化道路以其强大的工业体系为支撑,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式现代化则追求“五位一体”整体文明协调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与整体性变革。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价值共识达成的传播路径。20世纪末,英国学者戴维·莫利曾预言,新的全球媒介图景会在世界范围形塑新的认同关系③。以由低到高的层级来区分,认同又可分为“在沟通中形成的信息认同,基于互蒙其惠达成的利益认同,在情感、伦理、灵韵和精神信仰层面达成的价值认同”④。同理,以价值共识为目标诉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全球传播也应先建立公平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后达成利益互惠的共识,才能在二者基础之上形成主体间在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共识。其传播可行路径应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以信息“降噪”实现事实共识。一是注重话语与语境的共同“出海”,避免造成话语的“脱域”。例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脱离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百年历史语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转译就会变得空洞无力。二是注重自主国际数字平台搭建。部分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与政府合谋,肆意炮制谣言抹黑中国,导致海外用户对我国现状认知错位。对此,需积极搭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架构,为在国际范围凝聚价值共识提供公开、对称的信息传播环境。

其次,以话语融通打造利益共识。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和世界范围各利益攸关主体的话语体系中寻求共通的意义空间。针对拉美、非洲等地区对脱贫减贫问题的关注,可以将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代化实践经验嵌入其在地议题之中。“风险社会标志着社会意义上的新纪元:焦虑型团结逐渐形成并构成了一股政治力量。”⑤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进而推动形成价值共识。

最后,以共情传播凝聚价值共识。“价值乃是叙事的‘永恒要素’和‘最终秩序’,它所反映的是叙事者的根本理据和终极追求。”⑥应精准提炼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价值,并由价值叙事向生活叙事、精英话语向平民话语进行转换。在达成事实共识、利益共识的基础上,以共情传播达成价值共识可以跨越意识形态障碍,实现国际社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的根本性认同。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与实践

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⑦。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理念主张,更应是摆脱全球现代化困境的客观实践。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求我们引入实践视角,以实践行动力作为体察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效能的重要依据,明晰其实践逻辑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借鉴价值。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呼唤实践视角。对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任何理念、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的考察,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论的层面,更不能在传播学、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下固步自封,而是应该更广泛地从国际关系等学科引入研究视角和理论资源。实践是国际关系领域中重要的理论视角,它关注国际场域内知识、话语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也强调实践行为对社会规范、国际秩序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际传播尤其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理念主张的全球传播也应呼唤实践的转向。从实践的立场出发,将实践行动力纳入对其传播效能衡量的重要指标,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球传播得以从“传—知”的静态输出到“传—知—行”的动态传播链延伸。不仅如此,实践行动也是衔接价值共识、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桥梁纽带,只有推动各行动者付诸实践行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文明协调发展理念、文明交流互鉴等新型全球价值共识才能得以落实,国际秩序也因而具备了重塑的可能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实践逻辑及其全球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逻辑具有可供其他国家借鉴、实践的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载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一条不依附任何国家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契合了其他国家的行动诉求和内在驱动力,为其他国家的实践行动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传播层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同样具备供其他国家付诸实践的可参考性。长时间以来,与人类文明形态、现代化道路有关的合法性话语权被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实践与传播实践可以将理念主张落实为实际行动,进而打破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动的实践行动载体,这样的实践逻辑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呈现了一条将理念的顶层设计落地、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现实路径。

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国际实践的传播路径。以推动国际实践为目标,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应把握全球传播过程中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实践形式,以话语实践、交往实践在全球范围推动理念转化为行动、愿景和现实。首先,话语实践是“把思想作为活生生的言说、书写和其他实践(包括数字图表、国际条约、图像、时空的组织方式等)来对待”⑧。话语实践可以实现主体的建构、意义的再生产、权力关系及话语秩序的改变。我们应注重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同构,积极介入和引导世界议程,在话语生产和话语转译方面,将话语意义的民族独特性与世界共通性有效联结。其次,当今世界已然置身于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全球传播的战略思维也应从“传者—受者”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向各参与者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思维转变,遵循平等、真诚的交往理性;交往主体应从政府向行业倾斜,从官方向民间侧重,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与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国际范围各主体价值共识和实践行动的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继凝聚价值共识、推动实践行动之后的最终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需明确国际秩序的现状与历史沿革,厘清其在不同维度上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落实传播路径。

国际秩序变革呼唤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出场。国际秩序本身是一个在不同主权国家互动中演变、发展的结构化过程。自航海大发现至十九世纪末以前,世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决定。冷战时期,世界秩序是超级大国支配两大阵营和影响第三世界的产物。冷战后的世界更多地显现出一种“霸权制度的秩序”,即“在美国霸权主导下的多边制度秩序,或者说一种以美国为主导、以主权为基准、以国际规则为机制的多边主义世界秩序”⑨。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改革开放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积极融入世界体系的举措发展壮大,成为既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然而,近年来美国随意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一系列单边主义行为及全球治理失灵等一系列问题,给全球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此,国际秩序变革势在必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为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其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正当其时。

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与国际秩序转型的内在联系。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推动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也是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智慧,其全球传播对于国际秩序在发展、文明、传播维度的变革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推动塑造国际发展新秩序。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为重构国际发展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推动塑造国际文明新秩序。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多元文明和谐共生,注重文明交流互鉴,这与人类普遍向往的国际文明新秩序不谋而合——各个文明无优劣之分,各个国家在相互尊重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平等交往,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推动塑造国际传播新秩序。长期以来,信息传播秩序在全球范围始终处于失衡状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传播秩序,实现“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传播路径。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战略传播思维,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向世界传递中国特色的国际秩序观,定位中国在推动新型国际秩序塑造上的角色和作用。一是树立战略思维。战略传播强调目标的聚焦性、资源的整合性及各主体的协同性,历史上一些西方大国正是通过构建战略传播体系向世界成功推行其经验模式,并推动构建了以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其内在意涵面向不同目标精准施策。另外,多元传播主体的联动协同也是战略传播的特点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重大话语应该借助元首外交、民间外交、学术交流、城乡互动等方式协同传播,呈现立体、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二是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当下,世界各国共处于深度媒介化时代,技术迭代已然成为推动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动力,我们应紧抓数智技术赋能契机,从平台、技术、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布局面向全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并作用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球传播,以革新国际传播秩序为抓手,推动国际发展秩序、国际文明秩序、国际传播秩序等的多维变革。

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升华而来、基于文明交流互鉴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呈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具有历史厚重感、理论穿透力和实践可能性的全球价值基础,推动实践行动的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国际秩序的变革。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深厚理论逻辑与巨大实践效能,为其话语体系构建和全球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道路建设实践与现代化话语环境的发展变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将在不断回应时代之问、发展之问和人民之问中进一步发展。

(作者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赵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2CXWJ04)、2022年度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与全球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RWZD0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1页。

③[英]戴维·莫利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④⑥胡百精:《说服与认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第91页。

⑤[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张文杰、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4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⑧刘禾:《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4页。

⑨秦亚青:《全球治理:多元世界的秩序重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第131页。

责编/靳佳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