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今年以来,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国内消费较快恢复,投资持续增长,内需贡献稳步提升。如何看待相关指标持续回暖?怎样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特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
大宗商品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本报记者 冯其予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呈现回暖向好态势,总体保持恢复性增长。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为带动消费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认为,总体来看,促消费政策“组合拳”具有多领域政策目标一致、多层面政策相互补充、实际效果持续释放等特征。
从政策的一致性来看,今年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为消除消费障碍、促进潜力释放提供政策保障,增加个税抵扣、房地产政策优化等有利于增强消费能力、减轻消费负担。可以说,不同领域政策针对当前制约消费复苏的相关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
从政策的互补性来看,以汽车消费为例,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开展的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财政部等3部门出台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大力支持。
从政策效果来看,在政策“组合拳”的促进引导下,居民消费持续改善,特别是部分大宗商品消费明显好转,政策举措落地成效逐步显现。总量方面,今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8.4%,比9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速回升向好。汽车消费显著改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10月份汽车消费指数为82.8,延续走高态势。在今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4.6%、高于上年同期4.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10月份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1.4%。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10月份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13.8%,1月份至10月份累计增速达9.1%。与此同时,建筑装潢等家居消费也出现边际改善。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数据,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同比增长79.9%,1月份至10月份累计同比增速达25.4%。可以说,促消费政策在提振大宗商品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宗商品消费企稳向好为促进消费持续复苏提供了支撑。
邹蕴涵表示,由于大宗商品消费具有单价高、占总消费比重大等特点,如何持续激发大宗商品消费活力,对于稳消费促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领域正从不断地创新升级中萌发新特点,继而形成新增长点,推动大宗商品消费持续释放潜力。从汽车消费来看,将从首购为主阶段加速转向增换购需求为主的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智能化市场需求的增加,辅助驾驶搭载率及智能程度将持续攀升,智能人车交互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激发了汽车消费潜力。从家电消费来看,将进入更新消费为主、购置需求为辅的阶段,家电更新需求中全屋智能家电将成为需求新方向。从家装消费来看,按照家居建材产品使用年限为8年至10年计算,市场将进入二手房装修、翻新以及局部改造为主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在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动能加速培育等因素推动下,宏观经济运行将呈现平稳向好态势。在经济波浪式恢复、曲折式前进过程中,随着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不断修复,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望进一步恢复,促进消费动能持续释放。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
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冯其予
服务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认为,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服务消费规模持续增长。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服务消费呈现良好态势。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6.1%,比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
二是新兴服务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随着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沉浸式、强互动、新体验的服务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超”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活动举办1个月内,吸引游客42万余人次,其中本地游客30.39万人次,外地游客11.61万人次。
三是服务消费方式向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餐饮、旅游、文化等服务平台迅速发展,服务消费方式逐渐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为消费市场增添了活力。《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份,我国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和网络支付等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同比增长8.3%,用户使用率高达94.8%。在线新闻、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线上展览、知识付费等数字消费内容逐步拓展。
四是服务消费集聚发展态势明显。服务消费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城市智慧商圈、步行街、文化旅游集聚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为服务消费发展提供支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服务消费场景较为丰富,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国有19条示范步行街、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为服务消费集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从居民消费升级的演进规律来看,随着收入增长,商品消费增速放缓,服务消费增速加快。我国处在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转型时期,服务消费占比将进一步提高,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交通出行、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服务消费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将继续提升。此外,“Z世代”等消费群体对于服务消费的个性化需求明显,文化创意、品质餐饮、定制旅游、休闲运动等沉浸式、体验式需求旺盛,服务消费个性化、精细化特征进一步凸显。
“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法规标准不完善、行业监管理念滞后等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也面临服务消费内部结构不均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高品质服务短缺、服务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统计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关利欣表示。
为此,需多措并举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促进服务消费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服务产业领域广泛应用,促进航空、旅游零售、文化创意、健康、体育等服务业发展,提升餐饮、住宿、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质量。
第二,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结合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机遇,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支持引进金融保险、医疗健康、赛事活动等高端服务,增加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
第三,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动在城市社区中嵌入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优化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供给。
第四,完善服务消费统计体系。构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服务消费统计体系,优化服务零售统计指标,更加全面客观反映各地服务消费变化情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
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本报记者 熊 丽
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940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0个百分点;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比前三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今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今年以来,我国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投资的关键作用不断显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表示,102项重大工程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力抓手。在发展规划中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十三五”规划为例,通过部署实施一批前瞻引领性项目,我国推动实现了重大科技项目的有序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的全方位提升以及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率先突破;随着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投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健全,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有效补齐,重大低碳绿色能源项目加快推进;通过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推进机制,全面调动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
“102项重大工程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机结合点’,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杨萍认为,持续有力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萍表示,《政府投资条例》对政府投资范围有明确要求。我国政府投资资金应当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的项目,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从当前情况看,政府投资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从明确工作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提出17项工作措施。其中包括“各省级发展改革委要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认真选取投资回报机制明确、投资收益水平较好、适合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项目,形成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大项目清单”“要积极组织本地区有关方面,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民间资本参与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等项目,形成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产业项目清单”。杨萍表示,认真落实上述通知要求,尽快建立项目推介长效机制,将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重大工程项目,更好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今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这是补短板惠民生、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举措。”杨萍表示,一方面,近年来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暴露出防汛防洪和救灾应急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融资,难以满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不高,加大政策调节力度空间仍然较大。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既用好了政策空间,又找准了发力方向,符合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如何用好万亿元增发国债?杨萍认为,为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此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对此,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评估遴选等工作,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杜月:
多措并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本报记者 熊 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降幅比前三季度和1月份至8月份分别收窄0.1个和0.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承受较大压力。如何看待当前民间投资的运行态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杜月表示,当前,民间投资总体上呈恢复态势。1月份至10月份,民间投资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其中,基础设施、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增长势头较好。
“同时,民间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月份至10月份,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增长9.1%,不仅没有下降,而且保持了较快增速。”杜月表示。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1%,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2.9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民间投资增速在10%以上。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增速高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8.3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民间投资增长较快。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了多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民间投资增长的政策。杜月表示,这些政策既肯定了民营经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契合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针对性措施,对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要求地方梳理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大项目、产业项目、特许经营项目等3类项目清单,搭建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并从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强化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要素保障、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管理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举措。这些措施可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帮助民营企业更好进行投资决策,推动民间投资项目加快落地实施,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下一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等政策落地生效,预计民间投资增速将持续恢复,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杜月表示。
调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积极性,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杜月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一是放大政府投资的“挤入效应”。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补短板项目、重大示范项目等提供有效路径。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
二是加强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发挥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的积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民间投资优质项目。落实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最新政策,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三是发挥消费对民间投资的牵引作用。大力促进重点领域消费,落实好促进汽车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家电消费等重点领域相关政策,助推消费市场加速回暖,提升民间投资信心和预期。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四是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