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回望过去40多年,我们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望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仍将为我国发展创造新的优势和机遇。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内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2023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高水平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并展现出新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市场经济总体有效性成为共识,但总会出现如“私营经济离场论”等不正确议论,认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对此,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判断和要求不容动摇,不能让教条主义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手脚。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始终牢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创造国家新未来。
把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推向深入,提升市场竞争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对于竞争类企业,应将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等;对于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类企业,在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对自然垄断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国资央企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投向。各央企要聚焦重点领域,构建以链带面、织链成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组织系列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央企改革加快,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可以大胆试,敢于创,更多体现市场经济原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质和量的统一。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供需基本平衡、可预期的经济环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适应和引发有效需求,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相连,都离不开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解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用了“六个坚持”,排在第一位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建设不能丢,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高质量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成就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前提。
构建支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体系
我国是一个大国,经济要保持长期稳定不能过度依赖短期刺激政策,需要在中长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需要把长期经济增长动能放在内部供需基本平衡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我国当前物价水平稳定,货币政策有大有作为的空间,政府债务总水平在各大经济体中比较低,财政政策回旋余地比较大,加上我们的制度优势,宏观政策调控合力将支撑经济逐步回升。
第一,完善分配制度,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只有收入增加,才能从基础和制度上带动消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第二,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就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绝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
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从制度上引导储蓄与消费的合理比例。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建立健全让人民可以信赖的医疗卫生制度。
第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自身改革支持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增加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不管是当前的稳增长,还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要发挥“两个积极性”,支持地方政府有能力推进改革。“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2022年我国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2023年相关政策措施力度不减,尤其强调在财政补助、税费减免、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短期政策刺激与中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专项债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应严格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宁缺毋滥;进一步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加强项目实施进度跟踪,动态调整。
第五,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以货币“中性”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满足宏观经济运行实际需要。2023年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除了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指为实现政府特定政策目标、支持国家战略基础设施项目和特定产业发展而创设的特殊金融工具,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银行负责具体实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兼具财政和金融特点,在匹配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高效实现政策目标、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避免货币超发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优势。
第六,统筹宏观经济政策与各项其他政策,发挥政策合力,共同助力我国经济总体回升。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六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在综合部署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将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纳入一并考量。“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加强政策协调配合,集聚强大政策合力,让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让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应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多策并举,形成新合力。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在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带动其他国家经济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世界经济主管丹尼尔·利说,当中国经济增长加快时,中国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世界增速就会提高0.3个百分点。①未来,应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相结合,最大化利用对外开放扩大外需,促进进出口、内外需相协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在促进经济稳定和回升的同时,从制度上为各类企业提供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通过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用市场的手段把各类市场主体吸引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来,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
【注释】
①《中国经济复苏的世界意义》,光明网,2023年2月14日。
责编/靳佳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