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应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并努力践行“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切实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强大的实践效能。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使命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①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指导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推向新的发展,把文化自信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扎根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既是文化实践之树上盛开的鲜艳花朵,又是滋养文明繁茂生长的丰厚沃土。引领践行并推进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②是其鲜明的实践指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既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开拓发展的历史必然,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课题,也都需要与该时代课题相匹配协调的文化形态给予强而有力的精神引领与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反哺推进着每一个时代的演进,并共同汇聚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坐标,呈现出融会贯通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大趋势。这一文化趋势本质上塑造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已然形成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节点,不断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同步协调的格局,既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回应,同时也是讲好“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③的辩证法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物质生产活动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客观基础,社会存在之于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但与此同时,精神活动之于物质世界具有极端重要的反作用。尤其是当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变革和演进时,它就无法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甚至会成为阻碍物质生产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文化同样会转化为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方面。精神世界一旦落后于物质发展,那么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良性循环也就中断了。这表明,社会发展得越快,世界格局演化得越快,时代对思想文化上的创新呼唤也就越为强烈。反过来说,思想文化越能够反映并引领时代精神,就越能够激发社会活力,越能够推动时代前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艰巨性也必然要求在文化形态上作出相应的创新回应,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映衬、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新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达到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应时代之变、实践之需、人民之盼而生,是新时代文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淬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保护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这些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④面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以“九个坚持”⑤概括出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面对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⑥,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创新观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入推进、统筹谋划,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振奋亿万人民自信自强的精气神,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上的统一是党的团结统一最深厚最持久最可靠的保证,是党始终成为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最坚实最稳固的精神前提。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致胜法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实践中得来的理论用于实践,把群众中得来的政策用于群众,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就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够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
但也必须看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风险,呈现出隐蔽性、渗透性、严峻性、复杂性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优秀成果还不够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国际话语权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尚不协调匹配,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待大幅提升;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⑧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尤其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七个着力”上下足功夫,切实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落到实处。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强大实践效能的关键原则。三者作为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文明得以赓续延展的根基所在,是一个民族在精神深处的身份认同与自我肯定。一个民族唯有自信,才能在逆境中不断奋起,才能在顺境中秉持谦逊,从而以坚定从容、开放包容的格局气度在波澜起伏的历史湍流中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⑨这份自信深深地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稳定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必须始终传承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份自信科学地确证于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⑩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份自信更雄辩地展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实践过程中。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同时升华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充盈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倍加珍惜并不断发展、大力弘扬。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支撑中国实践,更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基础上,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从而做到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体,从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中审慎辨别、合理借鉴、取其精华并实现具有主体性关照的再生再造。
秉持开放包容,不断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世界普遍交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任何民族想要与世隔绝,阻断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交往都是不切实际的,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无疑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越是能够积极面对其他文明,并在文明对话中不断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就越高,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越强。纵观中国历史,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明的主流主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⑪
秉持开放包容,就要以海纳百川的广博胸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但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是必要前提。既要平等尊重每一种文明,也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文明;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也不盲从盲信、照搬照抄,要在分析比较中择善从之。还必须看到,任何一种文明样态都必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好的一面剥离出来为我借鉴。此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学习借鉴其他文明好的一面的过程中,还要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生长于特定的环境土壤中,都有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前提。生搬硬套、简单移植的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甚至适得其反。这就必须结合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进行有机地转化和再造,从而促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使其转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够涌现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也才能够更好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牢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动摇,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动摇,从而进一步巩固并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
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以创新作为支撑的守正,等同于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坚持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新是最响亮的时代强音,无论是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把创新理念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永葆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牢牢把握并努力践行“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实践路径和战略举措上构建了系统而完整的科学框架。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在“七个着力”中处于统领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充分证明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宝贵经验。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⑫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条战线,既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既要体现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加快构建中,还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新成果里。就保障举措而论,既要进一步确保责任落实,又要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既要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又要打造本领高强的文化人才队伍。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体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新时代汇聚全社会的意志力行动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应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文化浸润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构筑文化与公众间不可或缺的桥梁的重要工程,是文化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正如物质生产活动要经过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一样,精神领域的思想、文艺、信息也要经过生产、传播、扩散等各环节、全过程才能进入大众的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大力弘扬,既由内容载体决定,同时也取决于传播的效果。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站稳脚跟的底蕴所在。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从而在继承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要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又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又要创造出更多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中华精神标识和创新文化产品。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关键路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同。既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又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既要持续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又要持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又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展现世界性影响,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关键举措。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国际传播发挥着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大作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我们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之“用”贯通起来,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体”和民族向心力凝聚之“用”贯通起来,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用”贯通起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构筑出更为充盈而丰沛的精神家园,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注释】
①②⑧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③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④⑤⑪⑫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4页、338页、403页、342页。
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