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大食物观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大国新村文章配图

编者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天,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白军飞为我们分享如何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

【经验分享】

河北黄骅:旱麦飘香奏响农家幸福歌

1689215129121

小麦喜获丰收

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一时间,黄骅旱碱麦家喻户晓。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今年仙庄片区三个村7600亩旱碱麦丰收了,整个旧城镇乃至黄骅市都乐享一个丰收年,产量创历年之最。

旱麦飘香仓廪实,农家幸事一批批。多年来,黄骅市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护航、科技助力,推行“党建+特色农产业”模式,积极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质量,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管理,培育优选适宜粮种,让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田、大粮仓,老百姓的饭碗稳稳端在了自己手里,乡村振兴的蓝图愈发清晰美好。

【经验分享】

四川永丰: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丰收底气更足

1689903449202

“永远丰收”标语墙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他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永丰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耕地就是要种粮,立志要端稳中国“饭碗”。依托水稻产业和技术优势,永丰村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土地流转率达96%以上,均用于粮食生产,建成高标准农田3340亩,水稻种植在全省率先实现“耕、种、播、收”的全程机械化,大大提升了水稻主产业的创收。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区域性”到“规模化集体运作”,永丰村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永远丰收”的底气更足了。

【专家解读】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白军飞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保障食物安全,是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有助于筑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这就要求我们提出保障食物安全的新思路。

大食物观的中心要义是高质量的食物安全保障。这包括多个维度上的食物安全保障。一是供给数量上的安全保障,即要坚决贯彻执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的战略安排,在此基础上,再充分调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减少国内农食系统的供给压力。二是供给能力上的安全保障,即要坚决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科技战略,不断用科技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是食物质量安全上的保障,即农食系统要确保能动态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需求多样、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生态环保不断升级的需求。-

贯彻大食物观,需要深化国民营养需求导向型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是坚持食物供给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原则,切实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在居民消费升级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国家既要牢牢把握谷物基本供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又要不断适应居民与社会对于营养健康、绿色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需求变化,逐步进入食物安全数量与质量双重保障的新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把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置于突出位置。当前,我国三大主粮已基本实现机械化,通过缩小技术差距,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能性已大幅下降,而推动种业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拓宽农业技术前沿,则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根本路径。在此背景下,在保障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政府有必要继续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需要努力夯实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地位,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服务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模式,挖掘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继续培育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并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切实保障技术创新者获得可观的经济报酬。

二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全方位多元化拓展食物供给来源。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保障食物供给安全上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资源禀赋紧约束的困境。在“大食物观”引导下,我们必须跳出“食物供给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经营理念,树立不仅要向耕地要食物,还要向森林、江河湖海、生物资源要食物,更要向生物科学技术要食物的新思维,即通过全方位多元化拓展食物供给来源,协同主粮与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不过,贯彻“大食物观”新思路的基本前提在于摸清各类资源禀赋状况,并以满足国民营养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实现各地区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利用农业大数据等手段,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规划各地区各类资源的生产布局,调整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通过促进广大农民不断增收,提升其农业生产供给的积极性。广大农民作为中国农业重要的生产供给主体,努力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然成为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而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是保障广大小散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生计与福祉的可持续发展,其首要前提是促进广大农民不断增收。在“大食物观”背景下,面向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基本原则,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关键在于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这就要求政府在品种培优上持续发力,继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保障广大农民生产出高质量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有意识结合地方特色,通过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途径,推动地方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农民的不断增收,并最终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贯彻大食物观,需要提升供给链的运行效率

一是强化农业供给链的韧性。农业供给链韧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食物营养消费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健全农业供给链、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是提高农业供给链韧性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首先,基于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推动乡村旅游、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利用电子商务等平台,强化产销对接的新模式,在产业融合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而稳定供应链;其次,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农业生产应对风险的能力;最后,在不断增强自身能源粮食体系韧性的同时,我国应积极促进基于共同安全逻辑的全球能源粮食安全治理。

二是依托科技支撑和政策手段实现“降损增效”。当前,降低供给链各环节的损耗、提升传导效率在保障食物安全中具有紧迫性。针对生产环节中的小农户,需要加快减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提升粮食果蔬生产、储存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合作模式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来实现多主体供给效率的提升。面对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企业主体,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包装方式、加快数字化运营管理等,可以有效地实现节损增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财税、金融和法规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让农民更加体面、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加宜居。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最终落脚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以大食物观让“中国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