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如何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其要求?

提问:张力维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委副书记、区长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请问,如何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其要求?

解读:郭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中的主线地位。准确理解和把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其要求,对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组成,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实体经济领域延伸到金融领域的深化拓展。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助于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的办法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较于实体经济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金融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调整和优化金融供给结构,使金融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加强金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

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当前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从供给侧着力解决金融体系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供给资源结构不平衡。我国金融体系的资源流向还存在着“重大轻小”的特征,金融服务对象大多集中于政府项目、国有企业等。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和一些传统行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低收入群体以及高科技行业、战略新兴行业以及三农领域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金融供给主体结构不平衡。我国金融业中银行业规模和占比较大。2022年末,银行业机构总资产高达379.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1倍,占到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90.4%,证券业、保险业机构总资产分别仅约相当于银行业机构资产的3.5%、7.2%。同时,银行业结构也存在着不均衡问题,2021年末,全国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24家大型银行资产占到7成左右。

金融供给方式不平衡。一方面是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均衡,中国社会融资体系中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传统的银行主导的融资结构无法完全满足实体经济的多样化融资需求,也容易因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形成相对集中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是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不平衡。我国金融市场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占比较低,导致金融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风险分担能力不强以及创新动力不足,也带来了一定的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上升问题。

(三)

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是推动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求就是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维护好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继续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提升货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不断活跃资本市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为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稳质量、增效益等方面工作提供货币金融支撑。

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金融供给结构需要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以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破解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大型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的作用,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中小金融机构要发挥管理层级少、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优势,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立足区域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另一方面,打造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金融与实体经济走出去的节奏和布局衔接配套,能够为实体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增长空间搭建通道和桥梁,进而提升实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开放、包容、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服务国内经济发展,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在与外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中国金融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金融服务的枢纽功能。

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建立健全监管责任落实和问责制度,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强化市场规则,不断优化金融生态,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继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统筹金融改革、开放与安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做好产融风险隔离。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建立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金融机构和个人提供更加稳定和可信赖的金融服务。因此,政府等公共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大对金融基础设施供给方式、供给政策等的改革和创新力度,积极搭建基础信用平台,做好底层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与新时代金融需求的紧密对接,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共同打造良性互动的金融市场生态体系,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潘旺旺]